三、第四套人民幣的另一重要特點是1元、2元鈔券的雙膠及單凹品的生產。在發行初期,第四套人民幣的1元以上面額鈔券均采用雙凹生產工藝(即正、背面都凹印工藝印刷)。后來國家的貨幣供需趨于高峰,曾在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別采用了1元券的正面單凹印刷工藝(正面凹印工藝印刷,背面膠印工藝印刷);雙膠印刷工藝(正背面均膠印工藝);2元券的正面單凹印刷工藝(正面凹印工藝印刷,背面膠印工藝)。這2枚改雙膠或單凹印刷工藝紙幣的上市,曾經引起民眾的極大注意力。由于諸多原因,在此只提出兩種影響比較大的反應意見。其一,1997年1元鈔券雙膠工藝的應用,使得1元鈔券正面左下方盲文字樣的圓點失去了實際使用的意義,成了擺設。因為膠印油墨太薄,無法用手指觸摸感應。就是凹印工藝的盲文點,新鈔券效果也還可以,時間長了鈔券流通起毛松軟,依然也會感覺不到,但這是另外一回事。其二,1996年2元單凹工藝的應用,使2元鈔券頓時名聲大鵲,許多人在得到此鈔券后都大驚失色,認為是假幣。原因是,原背面圖案的凹印效果太好,而單凹印刷后背面膠印工藝效果又太差,因此引起大眾警惕。我相信銀行工作的同志應當都有體會。聽說當時有人甚至為此事上訪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有關部門作為假幣檢舉并要求權威解釋。通過第四套人民幣1元、2元鈔券的印刷工藝變通的歷史情況,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出當時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一種向上的,蓬勃發展的飛速前進態勢。同時,也感到由于經濟發展“所迫”,現有印鈔設備加大馬力,仍未能滿足市場對貨幣供應的渴求,因此鈔券印制的質量暫時屈服于產量。全力以赴保證貨幣發行流通,是中國人民銀行的頭等大事。
四、安全線的使用,是第四套人民幣中的亮點之一。第四套人民幣發行初期,中國人民銀行就已經初步具備了防偽安全線的生產能力。考慮到貨幣發行的可靠性,對市場實際應用安全線工藝尚未有完全的把握,輕易不敢在生產中正式使用。后來,由于社會上流通的高面額假幣較多,中國人民銀行這才痛下決心,改進第四套人民幣高面額鈔券的生產工藝,正式啟用防偽安全線,提高鈔券的抗偽能力。在安全線使用的初期,確實保護了50元、100元這種高面額的鈔券,假幣辨別容易多了。這也可以說是第四套人民幣生產工藝的另一個亮點。同時,也印證了第四套人民幣為何一發行就未使用安全線防偽工藝措施。
綜合以上所談情況,我們應當給第四套人民幣一個恰當的歷史地位。這套人民幣從整體上來講,是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之后應運而生的歷史鈔券,它萌發了進軍現代科技鈔券的理想,但又脫不了文革后歷史的烙印,應該說,這是承上啟下的一種時代過渡產品。它努力應用了各種可能具備的新工藝,具有了多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使用固定人像水印;第一次使用安全線;第一次使用7種文字;第一次采用高面額設計;第一次使用磁性油墨等等。讓我們牢記這套鈔券的歷史功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