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收藏的文化功能 |
——訪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戴志強 |
本報記者楊亮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人民幣收藏除了有投資等經濟功能,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對此我們怎么理解?
戴志強:的確,除了具有經濟功能外,貨幣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在流通領域,大家只關心人民幣的真?zhèn)魏蛶胖档姆(wěn)定。
但作為收藏品,人民幣是被人們作為藝術品和文物來收藏的,人們關心的是它的質地、品相及作為藝術品和文物的內涵。對收藏者和研究者來講,其收藏的人民幣是極好的貨幣實物教材,可以從錢幣學、貨幣史的角度進行學習、研究、考察,從美學角度進行鑒賞,從而可以提高收藏者的文化素養(yǎng)和愛國主義情操。
記者:對收藏愛好者來說,人民幣收藏還具有哪些實用的文化功能?
戴志強:當前,我國有一個穩(wěn)定而龐大的錢幣愛好者和收藏者群體。人民幣因為品種豐富、材質多樣、選題廣泛、制作工藝多變等特點,受到了收藏者青睞。人民幣收藏具有調節(jié)貨幣流通,緩和通貨膨脹的經濟作用,還有其他的文化功能。首先,人們在收藏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對人民幣的外觀設計、紙張選用、印制技術、防偽技術以及版別的研究,這對普及人民幣知識,開展防偽反假十分有利。可以說,廣大人民幣收藏愛好者就是一支義務普及人民幣知識、進行防偽反假宣傳的特殊隊伍。
另外,還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愛護人民幣的良好習慣,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人們收藏人民幣是作為藝術品和文物來收藏的,盡管每位人民幣收藏愛好者自會有其不同的心理和價值取向,但總歸不失為一種有益和高雅的文化活動。
記者:人民幣收藏是不是因此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特質?
戴志強:是的。這種文化具體說就是中華民族的貨幣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是最早發(fā)明紙幣的國家。在中國,貨幣文化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這個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了幾千年。
人民幣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反映。至今,我國已發(fā)行了體系龐大、品種豐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在題材構思、圖案設計和印制工藝上,印制專家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并借鑒國外鈔券印制經驗,使人民幣的印制和防偽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人民幣作為中國當代貨幣文化的載體,是中國貨幣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同時,人民幣收藏不受國界限制,可以作為任何國別收藏者的收藏對象,成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很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