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者收藏的日偽時期部分紙幣和一些資料上看,在日軍侵華的14年時間里,為大肆掠奪中國的財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發行的紙幣和日本軍用手票大量涌入中國。同時,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持的偽滿洲國、華北臨時政府等也相繼成立了“滿洲中央銀行”、“察南銀行”、“冀東銀行”、“華興商業銀行”、“蒙疆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和“中國聯合儲備銀行”等七家偽政權銀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其發行的貨幣大肆流通于華北、東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的特定區域。據不完全統計,日偽政府控制下的這些銀行共發行了紙幣146種,金屬鑄幣26種。最小面值一分,而最大面值是中央儲備銀行1945年發行的10萬元紙幣。
這其中最典型的是軍用手票,票上大多印有“大日本帝國政府、大日本帝國政府內務印刷局制造”及“軍用手票”等字樣,但多數被紅色油墨蓋住,說明它們是在印刷廠已經無法滿足巨大“發行量”的情況下,由日本侵略者把19世紀末就停止流通并準備銷毀的兌換券簡單涂改后運到中國印成的。連印刷“軍用手票”四字的程序都省了。
侵略者每到一地,就強迫淪陷區人民交出原來使用的法定貨幣,兌換沒有任何準備金、嚴格意義上相當于廢紙的所謂“軍用手票”。如果拒絕使用,就會受到所謂“戰時法”的嚴懲。
據不完全統計,“軍用手票”在漢口一帶的流通量就達到10億元,況且所有上面全都沒有編號!可見其發行沒有數量限制。粗估算,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通過發行這類“紙幣”,從中國掠走的財富達上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