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界一直認為,產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屠燕治解釋,四川的地理閉塞,促使北宋時期出現“交子”,但“交子”不直接參與流通,商人從四川攜帶“交子”外出,仍然需要將“交子”再兌換成金銀銅錢等貨幣進行交易。“交子”是有價證券,相當于現在的支票。到了南宋時期,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銅幣的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經濟主要靠海外貿易,導致錢幣大量流失海外,民間由此出現可以用于交易的“會子”,公元1160年臨安府知府錢端禮率先統一由政府出面發行“會子”,隨著他升任為戶部官員,“會子”也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直到元朝,馬可波羅才將紙幣傳播到伊朗,而后傳到日本、高麗。直到500年后,即1690年,歐洲瑞典才出現紙幣。
紙幣的產生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經濟發達的象征。在南宋152年的歷史中,使用紙幣的時間長達100多年,共發行“會子”近14億貫,如果按照南宋當時1兩黃金兌換35貫銅錢的換算方法,相當于發行了1600多噸黃金。紙幣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見。
在具體證據方面,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造會紙局,在赤山湖濱。”赤山,在蘇堤第一橋西南,與玉岑山對峙,北連大麥嶺,東接太子灣。而且800多年前的另一部古書《咸淳臨安志》有一張現存最早的南宋《西湖圖》,圖中赤山教場與南山第一橋之間,清楚地標有“會子紙局”四個字,從中可以看出會子紙局的大致位置。它應是靠近杭州南山路、西山路和虎跑路三路交叉口的南山路以北一側 。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