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6月下旬的第十三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upload=jpg,0.20元.jpg]UploadFile/2008-6/20086158452528474.jpg[/upload]
[upload=jpg,100元.jpg]UploadFile/2008-6/20086158453436406.jpg[/upload]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了第四套人民幣,當時是首次推出高于10元面額的紙幣。全國民眾都很關心這件事。首先發行進入流通領域的是50元面額的紙幣。這張紙幣的推出,緩解了人民幣現金紙鈔的生產壓力,因為1張50元人民幣紙鈔即可抵第三套人民幣最高面額10元的5倍,這對日常經銷雙方都有極大的便利。因為是首枚高額紙幣推出,引起民眾關注也就成了必然。從50元紙幣正面看,主景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肖像。引起民眾最大提問質疑的也正是這主景人物的確定。通常,經歷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群眾都有深深的抹不去的記憶。最深入人心和人們思維領域的即是“工農兵學商”的概念,同時嵌入人們腦海的最有特色的名詞還有“地富反壞右”等等。這即是一個時代――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烙印”。
在此思維基礎上,于是人們面對這張共和國第一枚高額紙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枚紙幣的設計有“誤”,誤在知識分子不應該替解放軍的位置,按當時的理解,主景人物應當是工、農、兵才有道理。經歷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洗禮的民眾對人民的子弟兵――中國人民解放軍,確實有感情。可以想象,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甚至國務院會收到多少這樣質疑的信件。這也是必然的,因為人民幣是人民群眾天天使用,時刻不離身的重要商品媒介,離開它會寸步難行。民眾關心人民幣票面的設計,這也是情理之中,也是感情的流露。按當時流行的語言來說,是人民群眾對解放軍同志樸素的階級感情。
對于人民群眾的疑問和質疑,中國人民銀行的回復是明確的。這枚50元人民幣的正面設計方案為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形象,是準確地反映了我們中國的國情和現實,也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已確認科技是生產力的組成部分。知識分子是代表科技的生產力,是和工人、農民共同組建我們國家工農聯盟的基石。因此,這枚50元第四套新版人民幣的正面主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肖像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也可以想象,國家有關當局在設計這套人民幣時的工作程序是嚴謹的,相關專家的認知度和學術造詣也是很高的,主持審批工作的有關層面領導也是兢業和嚴肅認真的。人民幣的印制不像郵政部門的郵票那樣有自由度,設計和工藝的發揮余地很小,面世之后流通中承擔的風險極大。
民眾對新版第四套人民幣50元面額鈔券的質疑,是重視國家貨幣,關心和愛護國家貨幣的現象,也是民眾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的表現。
[upload=jpg,50元.jpg]UploadFile/2008-6/20086158454723629.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