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7年9月下旬出版的第十八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所謂“紀念鈔”,是指各國為紀念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紀念日及著名人物等,而專門限量發行的鈔票(一般應可以和其它先行貨幣等值流通)。縱觀各國發行的紀念鈔,在設計上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直接利用現行流通紙幣“改印”或“加蓋”發行。
所謂“改印”,就是紀念鈔的整體設計仍保持現行流通紙幣的風格和大部分圖案內容,而只將部分圖案內容進行些許改變,以使紀念鈔與流通紙幣兩者有所區別。這類紀念鈔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我國民國時期為林森逝世發行的紀念鈔票。
林森(1868——1943)是民國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是福建間侯人 , 字子超。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 ,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長和國會非常會議副議長 , 并一度任福建省省長。 1924 年林森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 1925 年 , 孫中山逝世后 , 他與鄒魯、謝持等人在北京西山開會 , 公開反對中山先生的 "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的三大政策。后任南京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自 1932 年 起 , 擔任國民政府主席。 1943 年 8 月 1 日 , 因病在重慶逝世 ,安葬于重慶歌樂山雙河橋的陵園內。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381582583.jpg[/upload]
在林森逝世后 , 國民政府專門為其發行了紀念鈔。該鈔系由美商保安公司承印的民國三十年 (1941 年 ) 版面值二十元的,帶有孫中山肖像的,主色調為紅色的“法幣”改印而成。所謂“改印”,只不過是將原鈔正反面所印的紅色號碼和簽章 , 改印成藍色的 , 而鈔票的其它圖案及顏色均沒有任何改變。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3944926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391274871.jpg[/upload]
所謂“加蓋”,就是直接在原有現行流通鈔票的適當位置,增印上紀念性的文字或圖案,使一枚普通的流通鈔票,“搖身一變”而成為一枚紀念鈔。菲律賓所發行紀念鈔的設計風格,就大多都屬于這類紀念鈔。如:[圖3]為該國于1999年發行的“國家銀行成立50周年”50比索紀念鈔。這枚紀念鈔就是在流通紙幣正面左側的空白處(即:水印處),“加蓋”了紀念性的文字和圖案,除此之外,該紀念鈔與普通流通鈔無二。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395159721.jpg[/upload]
第二類紀念鈔則是由各國貨幣發行機構專門設計印制地,與普通流通鈔票在圖案或其它方面(如材質等)存在明顯區別的鈔票。多數國家發行紀念鈔一般都采用這種形式,因此這一類型紀念鈔的品種是相當豐富的,其中“可圈可點”者也甚多。截止目前,我國所發行的兩枚紀念鈔就都屬于這種類型。
“迎接新世紀”紀念鈔(以下簡稱‘世紀鈔’)面額為100元,票幅長165mm,寬80mm,其材質為塑料,這是我國首次發行塑料鈔票。據了解,該紀念鈔與紀念幣自2000年11月28日起同時在全國發行,發行數量為各1000萬套。此外,世紀鈔、幣與現行人民幣具有相同職能,與同等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
世紀鈔主色調為金黃色,正面主景就是以北海公園九龍壁中的“升龍”圖案為設計依據的,“龍”的左側為“火珠”吉祥圖案,票面左側透明視窗為“天壇”圖案,右側為動態全息標志。
世紀鈔背面主景為迎接新世紀的代表性建筑——中華世紀壇,上方為中國傳統“飛天”圖案和“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右上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右下方為蒙、藏、維、壯四種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和面值。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41813041.jpg[/upload]
1988年,正值歐洲人移居大洋洲200周年。為此,澳大利亞政府專門發行一枚面值10澳元的紀念鈔[圖5]。該鈔票幅為155毫米×78毫米,正面圖案為停泊在悉尼灣的“薩帕拉”號帆船和身著民族服裝的澳大利亞各民族人物。背面是一土著居民人像,其身后橫著一根象征土著人權力的“晨星杖”,左側有一抽象人體圖案。
據考證,大洋洲的土著起碼在6000年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同時,大洋洲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塊陸地之一。然而,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卻是新興的,這是為什么呢?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413272252.jpg[/upload]
事情要追溯到美國的獨立戰爭。在此之前,英國一向有把囚犯流放到當時還是英殖民地的美國去的習慣。但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后,英政府自然不好再這樣做了。于是,英政府想到了當時還很荒涼的大洋洲大陸。大洋洲沙漠地帶居多,且四面環海,囚犯不易逃離。這樣,從1788年1月26日開始,英政府就陸續將囚犯轉移,押送到大洋洲,并使其在大洋洲開發土地,從事農牧業生產。這一天,也就成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隨著被流放囚犯的增多,加之囚犯們自身的繁衍以及以后英政府鼓勵普通公民移民,大洋洲因此漸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英殖民地。囚犯、看守、移民以及軍隊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與大洋洲的土著發生武裝沖突。終于,他們把大洋洲原來的主人趕走,并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政權。這就是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形成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發行的這枚紀念鈔不僅印制精美,而且采用了新技術,即特種工藝塑料。因此,它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張成功發行的塑料鈔票(以前其它國家或地區發行的塑料鈔票都因技術上存在問題,而遠未達到流通要求)。
此外,該紀念鈔還運用了很多新的防偽技術,比如,鈔票的正反兩面主要圖案均采用凹版印刷,其上角的詹姆士•庫克像還采用了光學變異技術,具有衍射光柵,隨人們觀看角度不同,人像和顏色也有不同變化。
1987年是逢泰國現國王普密蓬.阿杜德60壽辰,5月8日,泰王國政府發行了一枚面值60泰銖的紀念紙鈔[圖5]。該鈔形制非常獨特,不僅票幅大(159×159毫米)且為正方形(紙鈔多以長方形居多),其正面圖案為就座在王位上的普密蓬國王,下方有泰文“紀念60壽辰”字樣;背面圖案描繪的是普密蓬國王和詩麗吉王后及一位王子和兩位公主與廣大臣民在一起的情景。
普密蓬國王詩麗吉王后婚后育有一位王子和三位公主,即哇集拉隆功王儲,烏汶叻公主,詩琳通公主和朱拉蓬公主。而該紀念鈔圖案中不知為何缺少了國王長女烏汶叻公主的形象?因此,這枚形制獨特的大型紀念鈔,并不是一張泰國王室的“全家福”。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42231891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20079189423072043.jpg[/upload]
現如今,在廣大喜愛紙幣收藏的“泉友”中,熱衷于各國發行的紀念鈔這一專題集藏的人,已然大有人在。鑒于目前國內這方面資料的匱乏,筆者在此,希望大家都能拿起筆來,將更多的集藏知識介紹給大家,這肯定比“自娛自樂”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