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進入收藏領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的事,到今天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這二十多年內,第一套人民幣從“棄至于地無人問津”,到今天“洛陽紙貴”。價格一路飚升、貨源日益減少、收藏隊伍越來越大,拍賣場上屢創新高。現回顧第一套人民幣收藏歷史,風風雨雨歷程,起伏跌宕激情,對它曾經擁有過,因它曾經歡笑過,把它曾經放棄過,因它曾經懊悔過,對它曾經藐視過,為它曾經追求過,因它曾經賺過錢,為它曾經散過財。二十年往事不堪回首。今筆者把從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套人民幣收藏過程分以下幾個時期敘述之,以引起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的追憶。不對之處祈望指正。
1 、純樸無邪的原始期
1948年12月1日上午九時,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原華北銀行總行里,準備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券時,原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科科長石雷先生,出以對醞釀、籌備與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券的紀念,把即將發行的新券50元,冠字<ⅠⅡⅢ>,號碼00000001水車與礦井券,用5000元冀南鈔將其換下,作永久留念,并收藏至今,石雷先生這一動作,是第一套人民幣收藏活動的開始,石雷先生同時成了第一個收藏人民幣的人,也說明第一套人民幣收藏是未進入流通前就開始。從此第一套人民幣收藏活動在人民中廣為開展,第一套人民幣在其流通期間和退出領域后,確實有許多人對這么多張花花綠綠的鈔票收集過,留存過,喜歡過,這種收藏不同于現在的收藏意義,當時的收藏,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留幾張看看,無刻意追求之心,也無須多化錢而可隨手而得,互相間都送送討討而已,全在無意中,屬原始收藏狀態,我們把在改革開放前的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統稱為收藏原始期,時間為1948年至1965年,直到改革開放后,原始收藏的性質得以改變。
2 、一花獨放的冰凍期
1966年下半年以,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的收藏事業進入了冰凍期,古玩收藏冰凍了,古錢收藏冰凍了,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理所當然的冰凍了。部份票券連同民國紙幣一起被“革了命”,最可笑的是第一套人民幣有些票券上有“中華民國”四個字,是被牽連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動亂年代,你收藏“中華民國的東西”,“中華民國”你知道意味著什么?是復辟,是大逆不道,是對共產黨不滿,是想國民黨反攻大陸。可憐的人們對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華民國”視為洪水猛獸,唯恐禍水進門,只得徹底“革命”,扔進灶里燒掉,當然一部份票券被有的勇士“冰凍”在各家各戶的抽屜箱子角落里。進入“冬眠”,進入“冰凍”,在此我們要感謝這些“勇士”這一機智的行動,使許多第一套人民幣逃過了這一劫難,得以留存在世,否則現在會有那么多第一套人民幣讓我們收藏研究呢?這段時間為1966年至1980年,我們稱為冰凍期。
3 、春風沐浴的解凍期
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過數年的解凍后,禁錮思想松弛,收藏風氣漸開,進入八十年代初期,始有郵票交換市場在我國各大、中城市陸續出現,初以郵票交易為主,鮮有錢幣買賣,第一套人民幣根本尚未進入收藏市場,有的地方甚至禁止錢幣買賣,這段時間里第一套人民幣的收藏完全是一個“原始狀態”,既沒有第一套人民幣書目可參考,沒有錢幣市場可選購,也不知道票券價格貴賤情況,極少錢幣收藏者以其對錢幣的偏愛,也兼收一些第一套人民幣,并非刻意專題收藏,不下功夫去尋覓,也不化大價錢去購買。在這段時期里,縱然有極少數錢幣收藏家收藏了第一套人民幣,也全屬偶然性,卻是一樁難能可貴的事,可喜可賀的事。所以筆者把這段時間稱為“第一套人民幣收藏解凍期”。這段時間是從1980年至1987年,長達7-8年,到上海的《上海錢幣通訊》刊出第一套人民幣票券之后,漸漸結束。
4 、洞門初開的啟蒙期
1987年,全套第一套人民幣在《上海錢幣通訊》、《中國集郵》、《人民幣圖錄》、《人民幣圖冊》等書刊相繼面世,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這段時間所刊載的第一套人民幣只標星級不標價格,有的雖標了價格,但其所標價格遠離市場成交價格,有的既不標有星級定級,也不標有參考價格。使鈔友只能初步了解第一套人民幣簡況,根本不知道各票券多寡珍貴情況,藏家只能見一張收一張,賣家也是有一張賣一張,商家低價進低價出、高價進高價出,以略有盈利為準,誰也不知道那張買貴了,那張買賤了。在這段時間里,大家對第一套人民幣只有一種蒙朧感,想得到而又不知珍稀不敢收集,想涉足又不知深淺不敢下水,使許多鈔友在這一段時間里失去參預、收集第一套人民幣的大好時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這一段啟蒙期里也出現了許多可笑的事情,曾有人化20元人民幣買了一張1000元馬飲水券,有人愿以加價5元人民幣向其買,其認為利潤已經是25%,不假思索的賣給了他人。如曾有人在民國紙幣中挑到一張100元大帆船券,用2元人民幣以普通民國紙幣價格買下,珍藏至今,不勝自傲。1987年臺灣曾發生一樁第一套人民幣成交奇事,第一套人民幣60張,以每張50元臺幣,總共3000元臺幣,約合人民幣380元(當時人民幣與臺幣的比價是1比8)在沒有任何書刊、目錄可供參考的情況下,賣給了錢幣商。而該錢幣商又以五千、一萬、五萬較高面值每張150元臺幣出售,百元、五百元、千元面值以每張100元臺幣出售,五十元面值以下每張50元臺幣出售。1988年以前,第一套人民幣在大陸與臺灣兩地買賣的情況,可見一斑。這段時間為1987年到1993年,約六年之久,至1993年浙江余繼明先生編著的《人民幣的收藏與鑒賞》與臺灣李庚申先生所編著的《中國近代貨幣—人民幣系列》二書出版而結束。
5 、風起云涌的高潮期
1993年8月浙江余繼明先生在其1990年編著的《人民幣的收藏與鑒賞》一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第一套人民幣市場價格的急速變化,從新編著了《人民幣圖鑒》一書,同時臺灣李庚申亦編著了關于人民幣的專著《中國近代貨幣—人民幣系列》一書面世,并通過各種渠道源源的流入中國大陸,使原本朦朧的第一套人民幣撩開了半掩半摭的面紗,以明亮、清徹面目,展現在國人面前,蒙朧低賤的國內價格與明亮的昴貴的臺灣價格一對比,國人如睡夢初醒,茅塞頓開,激起收藏熱情,鈔友們以《人民幣的收藏與鑒賞》與《中國近代貨幣—人民幣系列》二書為“航海中的燈塔”,紛紛看好第一套人民幣,紛紛踏入第一套人民幣收藏行列,紛紛涌入郵幣卡市場,郵幣卡市場里港、臺、澳錢幣商來了,內地被激活的藏家來了,股民們攜帶大量現金來了,于是郵幣卡市場人滿為患,大包進小包出你來我往,你拋我接熱鬧非凡,人民幣價格日長夜大一日三變。大量吸納第一套人民幣,甚至囤積第一套人民幣,使第一套人民幣價格節節上升,第一套人民幣成了郵幣卡市場里錢幣店中的熱門貨,上海甚至出現人民幣專買店,中國內地的第一套人民幣收藏愛好者極大部分是在這個時期進入的。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第一次人民幣收藏高潮,該段時間從1993年至1997年,約五年之久。直至1997年7月4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禁止非法買賣人民幣的通告,該高潮才逐漸降溫慢慢消退。
6 、一夜風暴的低迷期
自從1997年7月發布關于禁止非法買賣人民幣的通告在全國郵幣卡市場內張貼后,人民幣買賣成了非法,于是在郵幣卡市場里的人民幣,如花園的鮮花經一夜風暴,紛紛凋謝,突然間在人們蒸發,消聲納跡。國人脆弱的收藏意識,經不起風吹浪打,市場人流量銳減,瞬間變得冷清蕭條,人民幣藏友撤退了,商家囤積的人民幣又無路可出,人民幣買賣轉入地下,于是部份第一套人民幣悄悄的流入港、臺、澳等地。出現了“人民幣誕生地的大陸不可買賣人民幣,而在港、臺、澳人民幣非常熱銷的”怪現象。他們以收藏臺幣與港幣的幾十年經驗,認為臺幣與港幣幾十萬價格一張的也有,人民幣的價格尚屬地毯貨,看好人民幣后市,于是他們敞開大門大量吸納人民幣。臺灣的許多人民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從大陸流入的。這段時間從1997年8月開始至1998年,約二年時間,至1998年嘉德秋季拍賣場上,第一套人民幣全套以46﹒2萬元人民幣成交,人們又再次看到了第一套人民幣活力,這種低迷現象才逐漸結束,人民幣收藏慢慢開始回升。
7 、方興未艾的研究期
1999年后,第一套人民幣收藏,逐漸從低迷的狀態中走出來,一些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的精英份子,經第一套人民幣的低迷期后,冷靜的分析了第一套人民幣從改革開放后的風風火火的現象,更理智的認識第一套人民幣的內涵,更深入的剖析了第一套人民幣實質,寫出了令人矚目的第一套人民幣的研究文章,其中以黑龍江財政大學張新知教授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通幣研究》與臺灣陳正統發表的《第一版人民幣版式補遺》文章為二本書刊,一個在中國,一個在臺灣,同年跨入第一套人民幣研究的領域,繼則四川省人民幣收藏家唐平先生編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版別研究》與新加坡人民幣收藏家呂榮熙先生和筆者聯合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大全》二本書,為該收藏研究期的代表作,是這些“鈔癡”奔波于大江南北,廣為收羅文獻與實物,執筆伏案潛心專研,考證文獻與分析實物,是他們匯集了二十年來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的實物,是他們凝結了二十年第一套人民幣研究成果,開創了中國大地上第一套人民幣研究的新天地,把第一套人民幣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同時也推動了第一套人民幣的市場價格,使收藏人氣更旺,價格再創新高,商家成交活躍,藏家心中暗喜。又一次吹響了第一套人民幣收藏與研究的進軍號,在第一套人民幣研究領域里又豎起了一個里程碑。
第一套人民幣研究工作室 董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