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報 陳阿泉
民國24年(1935年),福建省銀行發行一種鮮為人知、面額“壹角”的“大洋輔幣券”。該券正面左側圖案是寶塔和鄉村景色,俗稱“塔村版”。右側上方刊寫行名“福建省銀行”五字,下方和四角紀值“壹角”字樣,中間注明“整拾角換大洋壹圓”八字(國幣券則注明“整拾角換國幣壹圓”),下方是編碼,編碼左右各鈐“福建省銀行行印”和“福建省銀行總經理章”。邊下紀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印”九字,周邊飾網狀花符,呈紅色。背面刊寫行名、面額和飾網狀花符,呈黑色。票幅55×109毫米。
由于“大洋輔幣券”的發行有十足的現金準備和實物儲備,所以該券自發行之日起,即可隨時兌現,持券者以“拾角向省銀行兌換大洋壹圓”。但至1935年(民國24年)11月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銀本位制的“大洋輔幣券”被廢止,福建省銀行奉命改發民國24年壹角國幣輔幣券。這樣,滿打滿算“大洋輔幣券”流通應不足一年,更有福建地方金融專家研究認為,該券實際投放市場流通僅58天,即被收回,因回收徹底,存世極罕。如今,錢幣界知福建省銀行有發行民國24年壹角國幣券多,而知福建省有發行民國24年壹角“大洋輔幣券”者少,而見過真幣者為數更少,以致多種紙幣圖譜和金融史料漏載。
盡管該幣如過眼云煙,瞬間即逝,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夭折了,但它是福建省最早發行的紙鈔,也是福建省銀行第一種鈔票。由于“大洋輔幣券”早于“國幣輔幣券”印發,而且僅在福州地區流通,發行量少,流通時間短,而且民國時期福州政局屢變,多次戰亂,即使有幸存,恐怕也極少,筆者找尋十幾年,才以高價征集到。因此,福建省壹角“大洋輔幣券”也就成為紙幣中的珍品了,它的面世為深化福建地方貨幣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