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cangcn.com/News/2007-5/25/200752583440876.jpg)
上世紀50年代的早期國債兌換率低,10000元目前最多能兌付1.32元,但在收藏市場出售估計價值過萬元
24日下午,住在南海疊滘二小附近的劉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新發現的一大筆50年代的早期國債,其中絕大部分為1954年、1955年兩年間發行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其面額分別貳萬元、伍萬元至拾萬元不等,初步統計票面總額超過千萬元。劉先生是在這幾天整理祖父遺物時突然發現這筆國債的!叭绻@筆國債如今還能照票面價值兌換,那豈不是一筆巨款?”劉先生希望能弄一個明白。
兩年國債以“萬元”為單位
據了解,劉先生的祖父在世時收入并不很高,也只是在家鄉打鐵社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在祖父過世后,劉先生也并非發現其祖父留下了這筆國債,只是在最近心血來潮整理祖父遺物時,才發現這筆堆放整齊,票面較新的債券。除近千萬元的1954年、1955年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外,在其祖父遺留的債券中,還有部分為1956年發行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但1956年國債票面僅為貳元、伍元、拾元等,再無以萬元出現的面值。
在這些債券的下端,均留有領取國債利息的憑證,加上被剪去的部分,這批國債應該為8年至10年期國債。以其中1955年拾萬元債券為例,其下端領取利息的憑證上顯示,自購買該債券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將能領取4000元利息。
在債券的背面,印有文字寫明在每年取息的同時,購買國債的本金每年也將按不同的比例返還給購買者。其中,1954年國債本息償付期為8年,1955年國債本息償付期為10年。
某金融機構稱無法辨認真偽
劉先生告訴記者,在發現這批債券后,他馬上去南海一家銀行詢問是否能夠兌換。在銀行工作人員看過該批債券后表示,他們能識別的只有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債券,這批50年代的債券沒有資料讓他們去辨認真偽,因此無法幫助兌換。隨后,劉先生又從一家大型購物網站上看到,國內其他地方也有人曾發帖以300多元的價格出售一張1954年的拾萬元面值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而他了解到的消息是,如果是一張沒有剪過取息憑證的1954年全新拾萬元證券,價格大概會升到1500元左右。
而禪城區收藏票據的愛好者陳先生告訴記者,在收藏市場上,此類債券十成新的情況下,根據每張面額的不同,價格從數十元至幾百元不等。而如果能收集到一整套沒有剪過取息憑證的債券,則收藏價值又將高得多。按照1954年發行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劉先生現在離集齊整套還差一張五十萬元面額的證券。而就其現有的債券在收藏市場上出售,也該有過萬元的收入。
兌付價值低于收藏價值
據了解,對這批早期國債的兌付問題,財政部在1987年出臺的有關文件曾有解釋。根據當時的“關于我國五十年代國家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券仍可兌付的通知”,上世紀五十年代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的兌付工作已于1968年結束,但為了照顧購券者的利益,該債券經審核無誤后,仍可予以兌付,兌付利息按當時規定的利率,但利息只能計算到債券規定的還本付息截止期。因此即使該債券留了50年,但過期后是不計利息的。
其中,劉先生祖父留下的 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年息為4%,最長計息期8年,1955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年息4%,最長計息期為10年。同時,對已經剪過取息憑證的國債,在兌付時如息票不全,還將扣除已經支付的利息。另外,由于1954年和1955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是用舊幣計算的,當時的一萬元舊幣只能折合現行人民幣1 元,即使加上利息,當年一萬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最多能兌付1.32元。因此,照此來看,兌付遠不如進入收藏市場劃算。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