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幣市場上,人們普遍認為,錢幣本身所具有的實際價值將決定錢幣的市場價格。而錢幣價格的波動則可以被視為錢幣的市場價格向其實際價值“回歸”或“背離”的過程。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發現,人們所公認的那些影響錢幣價值的主要因素,例如錢幣的數量、年代、質地、品相以及精美程度等,同樣是最終決定錢幣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但是,我們有理由問,為什么年代相近、品質相似的古泉“孤品”會有相去甚遠的市場價格?為什么數量相近、品相相同的流通紀念幣會有大不相同的市場價格?進一步的問題則是,假設某種錢幣的市場價格始終不斷持續上漲,那么,是否意味著這種錢幣的實際價值也是不斷變大的?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愿意購買某種錢幣,實際上并不是因為這種錢幣具有如錢幣評論家所說的諸如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之類的所謂“真實價值”。而是由于我們認為這種錢幣具有足夠的交割能力,還有其他收藏者同樣愿意支付相同甚至更高的價格購買它。換句話說,錢幣的市場價格并不是由錢幣的實際價值直接決定的,而是由錢幣的交割能力直接決定的。
錢幣的市場價格并不是由錢幣的實際價值直接決定的。這是因為影響錢幣價值的因素眾多。因此,盡管我們可以從諸如錢幣的數量、年代、質地,甚至是錢幣的題材、面額、意義中找出若干種因素來證明這種錢幣確實是“物有所值”。但是,這種解釋充其量只是一種“事后諸葛”式的解釋。因為從事后的角度來看,我們幾乎總是可以根據錢幣的市場價格尋找出其價值之所在。換句話說,在錢幣市場上占主流地位的“價值學派”所談論的“價值”實際上是一種“空中樓閣”。它并沒有為我們分析錢幣的市場價格提供一種邏輯清晰的分析框架。
錢幣的市場價格是由錢幣的交割能力直接決定的。錢幣在市場上的現期交割能力以及錢幣收藏者對錢幣的未來交割能力的預期(預期交割能力)將共同決定錢幣的市場價格。盡管這種觀點與“價值學派”的主張相左。但是,錢幣市場上的情況恰恰就是這樣:一個錢幣收藏者之所以在“虎年彩色1盎司銀幣”的市場價格為400元時不去購買,而是等到其市場價格在不久之后上漲到1000元時才去購買。并非因為他相信這種“彩虎”銀幣的實際價值應該用1000元衡量,而不是用400元衡量,卻是因為他結合這種錢幣的現期交割能力和預期交割能力,推測這種“彩虎”銀幣的交割能力還將繼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