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幣收藏過程中,我遇到過的騙局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復制贗品,以假亂真。一些唯利勢圖的人,把紙幣的稀缺品種通過照相制版,大批印刷復制品,在錢幣市場、舊貨市場和旅游點兜售,以蒙騙錢幣知識不足的收藏者和愛好者。有少數幣商,把這些新印刷出的贗品,通過人工做舊出售,欺騙性更大。新印刷出的贗品一般色彩失真,紙張較厚挺,有明顯的油墨氣味,有些品種圖案模糊不清。在市場上經常看到這方面的贗品有大清銀行兌換券、北伐戰爭前后發行的各類軍用券票、民國時期中、中、交、農發行的稀缺紙幣券、第一、二套人民幣等。其中原票種是凹印印刷的,辨別較容易,因為贗品均為膠印品。近來發現的第一套人民幣,有些通過電子分色印制的,其票面團花、圖案逼真,最易使人上當。購買時一定不要聽信花言巧語,要找資深人士鑒定為好。
二是偽造、臆造,故弄玄虛。為了在紙幣收藏領域牟取暴利,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常常偽造一些“離譜”品,誘人上當,如同我遇到的把殖邊銀行紙幣涂改成中國銀行紙幣。除此,我還發現一些改值票、臆造票。如把民國十九年中央銀行發行的100元面值的關金券,涂改為500萬元面值的關金券。有的還臆造一些紙幣,把不同銀行發行的鈔票,在圖案上拼組成人們從未見過的幣種。有的借用陜甘寧邊區銀行行名,臆造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圖案,佯裝新發現的幣種。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紙分幣因流通時間長,有長號碼與短號碼之分,長號碼存世較少,價格較高,一些人就采取在短號碼后面加印阿拉伯號碼的方法冒充長號碼紙幣,騙人錢財。其實,偽造票、改值票如用放大鏡觀察,就能發現作偽的蛛絲馬跡。辨別臆造票比較困難,需要掌握有關銀行的歷史背景、鈔票設計風格、印刷特點、紙張油墨特點等等。沒有把握時,最好多向內行人請教。
三是拼改紙幣,使人獵奇。前一段時間,有些報紙常散布一些奇幣的信息,什么水印倒頭啦,什么錯幣啦,并宣傳如何值錢等等。至使一些人挖空心思,在流通的人民幣幣種中,通過挖補、拼改的辦法,偽造出行名、面額倒置的奇幣。應該指出,行名、面額倒置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只要仔細觀察就能識破詭計。
四是胡說亂侃,貨實價虛。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本來是普通的常見品,有些販子故意說是稀缺品,漫天要價。我有一個朋友初入市場時,由于不了解市場行情,買四張普通品,竟花了100元。要防止在這方面上當受騙,最好的辦法是多看、多問、多比較,充分了解市場行情,不要輕信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