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是中國紙幣中的世界之最
“交子”誕生地如今已是“中鐵二院”
世界首張紙幣緣何產自寺廟
專家發(fā)現“交子”誕生地———
北宋時期,益州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歷史考證是誕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帶,但是具體誕生地點卻始終是個謎,國內外學者始終爭論不休。為了弄清“交子”誕生地的確切位置,當地一批好奇的錢幣收藏家和學者,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行動。
經考證,西南財經大學貨幣證券博物館詹星認為,成都市的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以下簡稱中鐵二院),就是當時制造“交子”的地方。“中鐵二院”在北宋時期竟是一座寺廟,造錢工廠為什么要選在寺廟里進行呢?
900年來,“交子”誕生地始終是個謎。
據專家考證,“交子”最早是以私下流通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又稱“私交子”。著名經濟史專家、西南財經大學貨幣證券博物館館長劉方健介紹說,北宋初年,成都一帶商業(yè)十分發(fā)達,通貨緊張,鐵錢卻流通不暢,于是當地16家富戶開始私下印制一種可以取代錢幣、用楮樹皮造的券,后來被稱作“交子”。當地政府最初想取締這種“新貨幣”,但是這種“新貨幣”在經濟流通中作用卻十分明顯,于是決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這兩種“交子”的誕生地卻一直沒人發(fā)現。此次發(fā)掘行動的參與者、錢幣收藏家詹星說:“作為一名錢幣收藏愛好者,我每次外出學術交流,外地同行和外國友人聽到我是成都人時,都會向我打聽‘交子’的誕生地,每次我只能支支吾吾對付過去,有時候弄得特尷尬!”另一位錢幣收藏家傅先慶也表達了同感:“前段時間,沿海城市的一位學者聲稱‘交子’不應該誕生在成都,而是在當地,這讓我們成都的錢幣專家特生氣,但也很無奈,因為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反駁呀!”當地的一些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也希望能早日解開“交子”誕生地之謎,于是他們開始了有組織的查證發(fā)掘行動。
歷史考證,“交子”最早在成都萬佛寺內印制。
過去的研究者曾認為,成都東門的“椒子街”應該是當時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為《成都城坊古跡考》對成都東門“椒子街”有這樣的解釋,“一說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嘗設交子務于此。”
但是當地的貨幣收藏家對此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根據《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釋:“北宋益州的‘交子鋪’實為四川歷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準設立的紙幣發(fā)行機構。”顯然,說紙幣發(fā)行機構就是印制地,是沒有依據的。也就是說,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誕生地。由于“交子”誕生已900多年,又無具體的實物考證,只有從文獻資料中查找。早在3年前,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就開始從歷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誕生地。他從圖書館找來《全蜀藝文志》,查到了元代費著的《楮幣譜》中有一段文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增1員;掌典10人,貼書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雜役12人,廩給各有差。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后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凈眾寺。”這說明官方發(fā)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凈眾寺,不過經過了900余年,現在的成都早已沒有什么凈眾寺了,怎么找呢?后來,經過四川南充市的學者丁祖春的幫忙,詹星的查證又深入了一步,原來,凈眾寺最早建于東漢桓帝延熙年間,六朝時名為安浦寺,唐時名為凈眾寺,宋代換名凈因寺,元末明初更名為萬佛寺,明末張獻忠進川后毀于戰(zhàn)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為萬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門金花橋側。
對照地圖,如今“中鐵二院”正是清代“萬佛寺”遺址。
可是今天的成都仍然沒有萬佛寺這個地方,也不清楚什么方位,查找暫時陷入了困境。正在迷茫困惑之際,原成都市金牛區(qū)文管所所長姜易德獲悉后指點迷津,萬佛寺就靠近西門外府河旁,在通錦橋附近,毀于上個世紀50年代,曾留下了一些精美文物被收藏在四川大學博物館,而現在“中鐵二院”就是萬佛寺舊址。
后來,錢幣研究專家張善熙提供了清光緒五年《成都城防圖》,與現在的《成都城市地圖》對照,今天的“中鐵二院”正是清代的“萬佛寺”遺址。
與此同時,另一位錢幣收藏家傅先慶從小生長在萬佛寺旁,傅老回憶說:“我家離通錦橋不遠,旁邊就是萬佛寺,寺廟周圍有參天古樹,周邊還被小溪包圍著,小溪上游安裝有高大的水車,不停地旋轉將小溪的水提上岸流向寺廟使用。離寺廟不遠處還有一水碾,是專用來碾壓造紙原料的。小時候,我經常到寺廟前的土地廟里玩耍,和老和尚聊天。抗戰(zhàn)期間,樹德中學曾疏散至此。1947年被改建為成都理學院,解放后該校被合并到四川大學。上世紀50年代,中鐵二局和中鐵二院落戶通錦橋和馬家花園一帶,萬佛寺就被占用了。”
文字記載,官“交子”才屬國家法定貨幣。
在這次查證“交子”誕生地的過程中,傅先慶老人憑借著舊時記憶,將原來萬佛寺一帶的建筑繪成了一張地圖,與張善熙提供的清光緒五年《成都城防圖》所標注萬佛寺進行對照,結果發(fā)現與萬佛寺所在地是完全吻合的。
不過,萬佛寺后來卻因為城市建設等原因被拆除了。劉方健告訴記者,在50年代,因為修鐵路,萬佛寺被中鐵二局的一個設計院所占用,寺廟也被徹底拆除,半個世紀后,現在這里已成為繁華的中心城區(qū),難怪現在的成都市地圖里,已很難再找到它的蹤跡了。
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官交子”的誕生地就是現在成都市的中鐵二院所在地。同時,參與考證的專家也強調,“私交子”誕生得比“官交子”更早,但“官交子”才屬國家法定貨幣,具備完全的貨幣職能。而最早的“私交子”只具有部分貨幣職能,不屬于信用貨幣,《楮幣譜》開篇名義就寫明了“私交子”流通中的弊端。“私交子”雖然功不可沒,是世界紙幣的源頭,但由于缺乏實物和文獻對其印制地的記載,因而無法考證。而“官交子”印制地文字記載很清楚,稱它為“世界上第一張紙幣”沒有不妥之處。
背景知識
在廟里“造錢”有科學依據
紙幣是紙張制作,但為什么偏偏要選在寺院里呢?
四川大學原歷史系教授陳恩元認為,制造“交子”最重要的是紙張,其制作方法是用楮樹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多天,使楮樹皮軟化和漂白,再用清水浸泡,經過碾壓成為造紙紙漿。同時,造紙需要大量的進水和污水排放,造出的紙又需要晾曬,因此,造紙作坊必須建在有天然來水和寬敞的地方。而萬佛寺地區(qū)恰好符合這些條件,周圍林木蔥郁,有溪水環(huán)繞,取水及排污都很方便。
專家發(fā)現“交子”誕生地———
北宋時期,益州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歷史考證是誕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帶,但是具體誕生地點卻始終是個謎,國內外學者始終爭論不休。為了弄清“交子”誕生地的確切位置,當地一批好奇的錢幣收藏家和學者,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行動。
經考證,西南財經大學貨幣證券博物館詹星認為,成都市的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以下簡稱中鐵二院),就是當時制造“交子”的地方。“中鐵二院”在北宋時期竟是一座寺廟,造錢工廠為什么要選在寺廟里進行呢?
900年來,“交子”誕生地始終是個謎。
據專家考證,“交子”最早是以私下流通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又稱“私交子”。著名經濟史專家、西南財經大學貨幣證券博物館館長劉方健介紹說,北宋初年,成都一帶商業(yè)十分發(fā)達,通貨緊張,鐵錢卻流通不暢,于是當地16家富戶開始私下印制一種可以取代錢幣、用楮樹皮造的券,后來被稱作“交子”。當地政府最初想取締這種“新貨幣”,但是這種“新貨幣”在經濟流通中作用卻十分明顯,于是決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這兩種“交子”的誕生地卻一直沒人發(fā)現。此次發(fā)掘行動的參與者、錢幣收藏家詹星說:“作為一名錢幣收藏愛好者,我每次外出學術交流,外地同行和外國友人聽到我是成都人時,都會向我打聽‘交子’的誕生地,每次我只能支支吾吾對付過去,有時候弄得特尷尬!”另一位錢幣收藏家傅先慶也表達了同感:“前段時間,沿海城市的一位學者聲稱‘交子’不應該誕生在成都,而是在當地,這讓我們成都的錢幣專家特生氣,但也很無奈,因為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反駁呀!”當地的一些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也希望能早日解開“交子”誕生地之謎,于是他們開始了有組織的查證發(fā)掘行動。
歷史考證,“交子”最早在成都萬佛寺內印制。
過去的研究者曾認為,成都東門的“椒子街”應該是當時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為《成都城坊古跡考》對成都東門“椒子街”有這樣的解釋,“一說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嘗設交子務于此。”
但是當地的貨幣收藏家對此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根據《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釋:“北宋益州的‘交子鋪’實為四川歷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準設立的紙幣發(fā)行機構。”顯然,說紙幣發(fā)行機構就是印制地,是沒有依據的。也就是說,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誕生地。由于“交子”誕生已900多年,又無具體的實物考證,只有從文獻資料中查找。早在3年前,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就開始從歷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誕生地。他從圖書館找來《全蜀藝文志》,查到了元代費著的《楮幣譜》中有一段文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增1員;掌典10人,貼書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雜役12人,廩給各有差。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后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凈眾寺。”這說明官方發(fā)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凈眾寺,不過經過了900余年,現在的成都早已沒有什么凈眾寺了,怎么找呢?后來,經過四川南充市的學者丁祖春的幫忙,詹星的查證又深入了一步,原來,凈眾寺最早建于東漢桓帝延熙年間,六朝時名為安浦寺,唐時名為凈眾寺,宋代換名凈因寺,元末明初更名為萬佛寺,明末張獻忠進川后毀于戰(zhàn)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為萬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門金花橋側。
對照地圖,如今“中鐵二院”正是清代“萬佛寺”遺址。
可是今天的成都仍然沒有萬佛寺這個地方,也不清楚什么方位,查找暫時陷入了困境。正在迷茫困惑之際,原成都市金牛區(qū)文管所所長姜易德獲悉后指點迷津,萬佛寺就靠近西門外府河旁,在通錦橋附近,毀于上個世紀50年代,曾留下了一些精美文物被收藏在四川大學博物館,而現在“中鐵二院”就是萬佛寺舊址。
后來,錢幣研究專家張善熙提供了清光緒五年《成都城防圖》,與現在的《成都城市地圖》對照,今天的“中鐵二院”正是清代的“萬佛寺”遺址。
與此同時,另一位錢幣收藏家傅先慶從小生長在萬佛寺旁,傅老回憶說:“我家離通錦橋不遠,旁邊就是萬佛寺,寺廟周圍有參天古樹,周邊還被小溪包圍著,小溪上游安裝有高大的水車,不停地旋轉將小溪的水提上岸流向寺廟使用。離寺廟不遠處還有一水碾,是專用來碾壓造紙原料的。小時候,我經常到寺廟前的土地廟里玩耍,和老和尚聊天。抗戰(zhàn)期間,樹德中學曾疏散至此。1947年被改建為成都理學院,解放后該校被合并到四川大學。上世紀50年代,中鐵二局和中鐵二院落戶通錦橋和馬家花園一帶,萬佛寺就被占用了。”
文字記載,官“交子”才屬國家法定貨幣。
在這次查證“交子”誕生地的過程中,傅先慶老人憑借著舊時記憶,將原來萬佛寺一帶的建筑繪成了一張地圖,與張善熙提供的清光緒五年《成都城防圖》所標注萬佛寺進行對照,結果發(fā)現與萬佛寺所在地是完全吻合的。
不過,萬佛寺后來卻因為城市建設等原因被拆除了。劉方健告訴記者,在50年代,因為修鐵路,萬佛寺被中鐵二局的一個設計院所占用,寺廟也被徹底拆除,半個世紀后,現在這里已成為繁華的中心城區(qū),難怪現在的成都市地圖里,已很難再找到它的蹤跡了。
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官交子”的誕生地就是現在成都市的中鐵二院所在地。同時,參與考證的專家也強調,“私交子”誕生得比“官交子”更早,但“官交子”才屬國家法定貨幣,具備完全的貨幣職能。而最早的“私交子”只具有部分貨幣職能,不屬于信用貨幣,《楮幣譜》開篇名義就寫明了“私交子”流通中的弊端。“私交子”雖然功不可沒,是世界紙幣的源頭,但由于缺乏實物和文獻對其印制地的記載,因而無法考證。而“官交子”印制地文字記載很清楚,稱它為“世界上第一張紙幣”沒有不妥之處。
背景知識
在廟里“造錢”有科學依據
紙幣是紙張制作,但為什么偏偏要選在寺院里呢?
四川大學原歷史系教授陳恩元認為,制造“交子”最重要的是紙張,其制作方法是用楮樹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多天,使楮樹皮軟化和漂白,再用清水浸泡,經過碾壓成為造紙紙漿。同時,造紙需要大量的進水和污水排放,造出的紙又需要晾曬,因此,造紙作坊必須建在有天然來水和寬敞的地方。而萬佛寺地區(qū)恰好符合這些條件,周圍林木蔥郁,有溪水環(huán)繞,取水及排污都很方便。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