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作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文化載體,很久以來就受到民間收藏的廣泛關注。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輪人民幣收藏熱潮在全國興起,目前——
第一套人民幣又要升值了、人民幣收藏成熱點、舊版人民幣也吃香……近段時間,像這樣的新聞標題在許多報刊及網絡頻頻出現。8月31日,隨著新版第五套人民幣的正式登場,人民幣收藏再度吸引了眾人的眼球。據記者了解,在新版人民幣發行當天,北京、武漢、廣州等地都出現了老百姓爭相換藏新版人民幣的場面。北京市錢幣學會常務理事劉文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人民幣收藏已經迎來了第二輪熱潮。
人民幣收藏火了
新版人民幣在北京上市當天,北京收藏者劉先生就從銀行換回了十幾張新版百元鈔票。他樂滋滋地告訴記者,一大早銀行還沒開門,他就等在了門外,因為想換些新鈔收藏,有劉先生這樣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據有關媒體報道,長沙、福州、廣州等地的部分銀行網點,新版人民幣一到,馬上就受到了人們的熱捧。有的人出于好奇,想搶先一睹新幣“芳容”;有的人則對新版人民幣的防偽措施感興趣;有的人還想換幾張新幣作禮金;但更多的人則想收藏留作紀念。在這些人看來,能在第一時間換到新幣是很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的。
據了解,從1948年12月1日至今,我國共發行了5套人民幣。目前,第一、二、三套人民幣已徹底退出了流通領域,第四套人民幣也開始逐漸退出。在收藏市場上,前四套人民幣十分搶手,它們的收藏價值普遍要高出面值,有些甚至高出了好幾十倍甚至數百倍。
隨著舊版人民幣價格的上揚,各種人民幣禮品冊十分走俏。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商戶王先生專營禮品冊,他告訴記者,這幾個月就數人民幣禮品冊銷售最旺。人民幣禮品冊檔次齊全,檔次高的如第二套人民幣全套禮品冊,價格3萬元左右,檔次低一點的如第四套人民幣全套禮品冊,價格才幾百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而與王先生有同感的商戶則大有人在。
不僅禮品市場如此,在易趣、淘寶以及郵幣卡等主要網絡交易平臺上,新中國紙幣的交易也十分火熱。以易趣網為例,僅參與交易的人民幣數量就有330多件;從交易品種看,涵蓋了第一、二、三、四套人民幣,有些還是難得一見的珍貴品種,如第一套人民幣伍拾圓“驢子與礦車”、伍仟圓“渭河橋”等,它們在網上的身價都在10萬元以上。
另外,細心的人們還會發現,近段時間,以人民幣為主題的收藏品也不斷被推出,如中國金幣總公司就在8月份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金銀質微縮珍藏冊”,在金銀材質上逼真再現了8種面值10個版別的第二套人民幣微縮圖案。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也于近日發售了“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這是國內首次發行的以第一套人民幣為題材的相關產品。
“人民幣收藏火了!”許多業內人士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眼下,人民幣收藏品種已從單一的紙幣擴展到各類禮品冊、珍藏冊,人民幣收藏群體也衍生到普通市民、工薪階層、企業老板等,其收藏品種之多、收藏人數之眾,已讓其他收藏品種的專家人士刮目相看。
三大原因力掀熱潮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民幣收藏開始興起。到了90年代初期,人民幣收藏掀起了第一輪熱潮,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1998年。談及原因,有關人士分析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前,人民幣的版別、面值等形式的變化就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其中有些人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研究舊版人民幣,但這個群體的規模并不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收藏投資的意識逐步增強,而人民幣又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其收藏投資價值漸漸凸顯,并被許多人所接受。此外,1991年左右,臺灣收藏家李庚申在大陸廣泛收集第一套人民幣,到1993年時,他已集齊了全套第一套人民幣,并出版了一部圖集,圖集對每一枚人民幣都標明了價格,且相對較高,這也引起了大陸及臺灣、新加坡許多人士的關注。所以,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熱在國內外掀起。
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第二、三套人民幣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人民幣收藏的隊伍中。90年代中期以后,人民幣收藏走向高潮,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民幣價格的扶搖直上。以第一套人民幣為例,1993年左右,其八九品新的全套價格在20萬元左右;到1997年時,同樣品相的在拍賣會上則達到了48萬元。1998年之后,更多投資渠道的涌現使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證券以及書畫、古玩等領域,第一輪人民幣收藏熱逐漸降溫。
當第一輪人民幣收藏熱潮退卻7年之后,如今第二輪收藏熱潮再度涌來。說到這次熱潮興起的原因,劉文和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從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來看,股票、房地產等投資市場的不景氣,使一部分資金轉移到人民幣收藏。以郵票市場為例,郵票市場曾經歷過三次高潮,然而1997年之后,郵票市場卻一直在低迷、蕭條中徘徊,許多郵人都喪失了信心。現在一部分投資者從郵市撤出資金,尋找其他投資渠道,而人民幣特有的歷史內涵和升值潛力則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在這些投資者中,還不乏資金雄厚的大郵商。
其次,從人民幣自身的角度來說,其本身就具有收藏價值,這主要體現在人民幣的歷史文化內涵、稀缺程度以及存世量方面。拿第一套人民幣來說,第一套人民幣又被稱為“戰時貨幣”,它是在戰時特殊背景下發行的,總共有62種版別,現在存世量極少,尤其是被稱為“絕品四珍”的“壹萬圓”牧馬圖、“伍仟圓”蒙古包、“壹萬圓”駝隊圖和“伍佰圓”瞻德城,全新的幾乎在市面上已絕跡。而要想集齊全套第一套人民幣,先不說需要幾十萬元的資金,就是想找全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再次,如今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人們更強調“保值”。人民幣本身有面值,100元買了張50元面值的人民幣,價格再怎么跌,它還是50元。而如果100元買回的是面值50元的郵票,說不定哪天就打折了。此外,與字畫、古玩等收藏品種相比,人民幣非常適合大眾收藏,它無需太高的學術造詣,且較易識別真偽。
劉文和預測,新一輪人民幣收藏熱潮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從目前人民幣價格看,第一、二套人民幣價格基本與價值相符,且還會有較大的上漲空間。今年11月,某拍賣公司將拍賣一套八九品新的第一套人民幣全套,底價就定在了60萬元,估計會在70萬元左右成交,這比1997年時的價格高出了20多萬元。同時,第三、四套人民幣的價格也在逐步上升。而從現階段人民幣收藏群體看,這個群體涉及了各個層次,且呈現擴容的趨勢,這無疑為人民幣收藏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收藏環境有待改善
正當人民幣收藏如火如荼之時,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人民幣圖樣使用管理辦法》和《經營、裝幀流通人民幣管理辦法》也引起了許多收藏者的關注。在他們看來,這兩個《辦法》中的有些條款并沒有考慮收藏者的實際需要。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草擬的一份《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圖樣使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曾在眾多收藏界人士中被廣泛討論。本報受中國收藏家協會錢幣收藏委員會以及部分收藏者的委托,將收藏者的看法和觀點歸納整理,刊發《民間收藏離不開人民幣圖樣》一文(詳見本報3月3日第307期第一版),向中國人民銀行轉達了收藏者的想法。然而按照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新辦法,當時收藏者所質疑的“法人才能使用人民幣圖樣”、“人民幣圖樣使用必須‘一事一批’”等問題,仍然不能讓人心服口服。
有不少收藏者擔心,新辦法中的一些條款很可能對人民幣的收藏交易產生遏止作用。所以,他們再次呼吁有關法規的制定能夠盡量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合理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揚人民幣這一特殊文化。
另外,人民幣炒作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些人認為,現在的人民幣收藏太過火,有些人民幣價格在短時間內上漲了好幾倍,因此判定其中有不少炒作成分。針對這個觀點,北京市錢幣學會副秘書長李志東表示,目前舊版人民幣的價格仍屬正常,基本上體現了收藏品自然增值的過程。而劉文和則認為,現階段人民幣收藏中確實存在炒作成分,但這主要體現在第三套人民幣上。與第一、二套人民幣相比,第三套人民幣存世量較多,價格適中,集齊全套大約只需花費兩三千元,而集齊第二套人民幣則需要兩三萬元,所以在人民幣收藏群體中,玩第三套人民幣的人相對要多一些,而其價格上的優勢也適宜炒作。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炒作還不是人民幣收藏的主流,因而從整體上看,人民幣收藏走的仍是一條相對穩健的路子。
來源:中國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