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以后設計生產的。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首批設計的7個券別票樣是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查批準的。因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漲,沒有發行輔幣,也沒有發行金屬硬幣。
歷史地位
第一套人民幣的印制發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解放軍打到哪里,人民幣就跟到哪里,最終成為全國統一的、唯一的合法貨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幣制混亂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票面特征
由于受戰爭環境和解放初期經濟困難等條件限制,這套人民幣采取多地區分散設計、制版、印制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因此票面圖案的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場景、名勝古跡等;鈔票種類多,面額種類差別大,最小面額1元,最大面額達50000元。票面“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應南漢宸之邀題寫的。
印制特點
解放區印鈔廠承擔了大部分票券的設計和印制任務。解放后接管京、津、滬、漢、渝等大城市的印制廠也先后承擔印制任務。印制技術從石印、凸印(腳蹬圓盤機)、膠印、凹印到膠版、凹版套合均有,油墨、紙張就地取材,導致印制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鈔票相當精美,有的比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