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正在一天一天的離我們遠去,郵人所夢想的“奧運行情”終究沒能到來,郵市依舊還是了無生機,以殘酷的事實,狠狠的“辜負”了大家的心愿和期盼。 那么,為何大家寄以希望的奧運會沒能拉動起郵市的行情呢?本人認為,除了中央決策層和各級管理層力促穩定、一切為奧運“讓路”、一切必保奧運的政策以外,主要是郵政管理層沒能抓住百年不遇的良機而及時出臺有效的“利好”政策。
回顧郵市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七年出現的“高潮”,幾乎每一輪中小型行情都與“利好”有直接關系。每一此“高潮”起時,郵市一片“飄紅”,郵人也都喜形于色。在郵市“利好效應”的作用下,有的品種雖然其本身不具備“利好”因素,也會被人為地冠以“利好”讓參與者賺得滿缽留“油”。不過,上述“利好”在郵人心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利好”。郵市所信奉的“利好”,實際上是來自官方政策面上的“利好”。
多年來,參與郵市的人們都知道,一般來講,非政策面的“利好”,充其量只能引發個別郵資票品的局部行情,且持續的時間都不會很長。但來自政策面的“利好”往往會引發較大的行情,卷入其中的郵資票品也絕不僅僅局限于某些個別品種,其帶動的往往是多個板塊甚至整個大盤。以一九九七年大高潮為例,正是由于此前郵政管理層大量銷毀發行量偏大的郵資票品(即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四年的部分郵票及小型張),才使一九九七年的大行情成為了現實。當然,郵市高潮的啟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周邊投資市場環境、郵商的整合和人氣、場內外資金的聚集等,但政策面的“利好”絕對有著不可替代的“導火索”和促進作用,其最大的功效之一便是聚攏人氣、吸引場外資金的介入。
一九九七年行情“高潮”過后至今的郵市,十一年中出現了無數次新郵炒作的短暫行情,可為什么難以維系住,而無從帶動其他郵品板塊一同走出一個大行情呢?就是因為缺乏郵政管理層政策面的“利好”!這也就不難想象百年不遇的北京奧運會也沒能帶起郵市行情的原因了。可以肯定地說,必須有官方實質性的“利好”出臺才行。目前,來自政策面的“利好”還不足以啟動郵市的大盤。
對于后市,大部分郵人還都表示充滿信心,否則人們就不會天天到郵市或集郵投資網站上來“上班”了。但判斷郵市的前景不能光看市場上“表面”的行情,需要做出宏觀面的分析,因為郵市始終都是個“政策市”。對于未來,新一輪高潮能否來臨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利好”是否真實而可靠。但是,某些政策的出臺往往又需要管理層付出“代價”,其中最實質性的“利好”是,官方必須做出真正意義上的體制和機制改革。如郵政企業與郵政管理部門利益共享的體制必須打破,政府與企業實行的內部結算制度不合理的矛盾必須實質性地解決。不然的話,郵市每次出現行情時,都受到地方公司拋貨的威脅和打壓,每一次行情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另外,除了實行新郵“減量”發行政策以外,管理層必須下決心繼續大量銷毀庫存量偏大的郵品,并把銷毀結果公之于眾,還要允許郵票在更廣泛的郵政服務范圍內使用。只有這樣,郵市才可能“重振旗鼓”。
但是,郵政管理層能否這樣做,什么時候才會這樣做,還都是一個謎。人們也都在拭目以待。畢竟,郵市是個政策市,它所依靠的是來自郵政管理層的實質性“利好”,而不是帶有欺騙性的“愚民政策”。真誠的希望郵政管理層能夠盡快的出臺實質性“利好”政策,別再讓痛苦的郵人對郵票的未來擔憂、對郵市的行情難以期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