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新郵發行計劃過多地出現大變化,包括增減、提前或延后等。這種發行計劃的多變,給集郵者一種出乎意料、忙閑不均的不適感。也削弱了發行工作的嚴肅性、權威性。集郵者希望改變這種計劃多變的狀況,盡可能像前些年那樣,讓廣大集郵者基本上按計劃等票、取票,以便及時作整理欣賞、研究探索。
據筆者留意,近兩年來發行計劃多變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調時過頻。什么時間發行什么郵票,發行前早應有數的,如果多變亂改,集郵者自然會產生疑慮。在2007年全年31套郵票的發行中,提前了5套,推后了4套,在全年31套中竟占了29%。2008年也提前了3套,推后了2套。郵票的提前、推后發行,有些有道理,有些則是因過分遷就地方而出現突然性、隨意性的變動。
二、增減過多。2007年增發4套,而2008年竟然新增加發行8套之多,創了歷史之最。再加上下半年取消3套,增減達11套,占全年發行30套的36.7%。雖然所增加發行的郵票有些有一定道理,一年中有這么多的闖“計劃”者,說明當初“計劃”的制定就有較多的疏漏。過多的增減讓人大惑不解。此外,有史以來短時間內取消3套很有特色的郵票,又讓人感到遺憾。
三、疏密不均。制定一年的發行計劃,應該考慮到其均衡性、周密性、科學性,盡量不要“旱澇不均”。比方說每月一般會發行2至3套,沒有條件限制的增發,可以放到套數少的月份中,例如每年的11月份往往較少。2008年4月份原定發行2套,待定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最后也放進了4月,另新增加的2套(《海南博鰲》、《北京奧林匹克博覽會》)又擠進了4月,形成4月份發行5套,幸虧臨時將原定4月份發行的《白馬寺與大菩提寺》推到6月。9月原定發行3套已經夠多了。又新增發行2套,也成了5套,且其中后9天連發:3套,夠密集的。而如果待定的新增《電網建設》不放在11月,那么可憐巴巴的11月就一無所獲,集郵者則會閑得于瞪眼。多的應接不暇,少的冷冷清清。集郵者可不喜歡這種疏密不均的發行現象。
四、題材面窄,單一品種集中。今年下半年調整并無不可,但新增4套后基本上形成了清一色的“紀票”,4套奧運題材票之外,“五十周年”紀念類的加上原計劃的達到4套,“建設”題材的2套!o票”已達11套了,且都集中在3個品種里,這就太單調了。下半年較有特色的令集郵者所期盼的3套特種郵票(“外國音樂家”、“龍虎山”、“三江源”)又全部取消。而“奧博會”4月已發行過1套,8月再發行“奧博會開幕紀念”,實在不知增發的理由是什么?這種發行計劃的變化讓集郵者感到既遺憾又無奈。應該說下半年新郵計劃的變更有缺憾。
五、總面值增高,增加集郵者的負擔。由于新增發行郵票較多,售價自然漲高。今年原計劃25套65枚加2枚小型張,總售價為147.90元;計劃改變后為發行30套77枚加3枚小型張,總售價為168.30元,凈增20.40元。對集郵者來說,無疑也加重了經濟負擔,況且下半年變動后5個月中沒有多少吸引集郵者眼球的題材。
不久就要預訂明年的新郵了,2009年新郵發行“計劃”也將出臺,于此筆者對制定“計劃”的發行部門提幾點建議:一是所確定公布的新郵“計劃”由專業的專家們多方權衡,全面斟酌,多一些科學論證;二是廣走群眾路線,多一點集思廣益,兼聽不同意見,以求全面合理;三是設計計劃力求周密,類型、題材、版式、枚數、售價等多角度思考,并求盡量體現品種、規格、風格上形成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年畫類的可在農歷小年發行等;四是有些題材涉及地方的,盡早地多與其溝通,定在比較合適的時間發行,避免“計劃”發布了再去變更;五是發布的“計劃”雖然難免有變化,但可盡量減少,或采取其它彌補措施,比如推后或拖至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