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煙臺的集郵史源遠流長
據了解,煙臺的集郵史源遠流長,建國前就有些集郵者,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集郵者開始增多,煙臺市集郵協會會員王新華就是其中一位。 王新華今年56歲,是名高級工程師,更是一名“資深”集郵愛好者。小時候,他就跟隨同住一個大院的兩個愛好集郵的大伯學習集郵知識,所以談起我市的集郵市場如數家珍:上世紀的七十年代,煙臺的集郵者開始活躍起來,尤其是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許多“郵友”(集郵者之間的稱呼)猶如雨后的春筍般多了起來,當時圈里的固定活動,是每個周的周日上午,一起到現在的工人文化宮前,互相交換、切磋郵票,以及集郵的樂趣與心得。在相對頻繁的郵票交換活動中,大家逐漸地對郵票的等級有了區別和認知,并漸漸地出現了找差價,也就是今天的“炒郵”。
到1984年,煙臺的集郵者達到了幾百人,煙臺成立了集郵協會。
今年7月19日至21日,煙臺市郵政局在蓬萊舉行戚繼光郵展,吸引了全國眾多集郵愛好者前來光顧。
期待一場“暴風雨”
記者日前在芝罘區幾家集郵公司了解到,近兩年郵市并不景氣,尤其今年,更是直線下滑。
在一家集郵公司,老板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過后,只有一些非專業集郵愛好者來他這里挑選郵票,而“圈里人”的活動顯得比較冷清:“那些純粹的‘集郵者’,一般是在年初來買上一本當年的集子,就完成了‘收藏’的任務,他們平時基本上并不關心郵市情況。”高先生說,非專業集郵者不講郵市是否起伏,純粹為了收藏而集郵。
追究起我市的集郵市場一直風平浪靜的原因,一業內人士說出了其中的“門道”:許多集郵愛好者怕出現1997年的情況——那年全國發行的郵票量較大,郵市經歷了大起大落,直到2003年才陸續回升,去年八九月份才又達到鼎盛。他自信地說,雖然目前我市集郵市場猶如平靜的湖面,看似波瀾不驚,但水面下卻暗藏著洶涌的波濤,相信一場“暴風雨”不久就會來臨。
集郵要看發行量
據煙臺集郵協會的劉翠榮介紹,決定一款郵票價位最原始、最直觀的因素就是發行量,郵票作為特殊的商品,當郵票的發行量明顯大于郵市的需求量時,供過于求價格必然下跌;反之上漲。
另外,題材很關鍵,如T89仕女圖M與T79益鳥M,發行量和發行年代相差無幾,設計上也難分伯仲:但目前仕女圖M的售價已高居540元;益鳥M的市價僅為前者的1/5左右。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究其原因還是兩者題材上的差距——仕女圖M屬于中國古典繪畫題材,蘊含了強烈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受投資者的親睞,價格自然高。而益鳥M僅是一般的動物題材,熱門程度難以同前者相提并論。
其次,郵票的設計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票面美觀大方的必然能吸引很多的投資者,其價格自然相對高些;反之票面一般甚至平庸的,購買的人必然少些,價格自然也相對滯后。總之,年代越久遠,發行量越少,它的價值就越高,比如1980年的猴票!這就是郵票的價值。
◆煙臺建國前就有了集郵愛好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迎來集郵高峰。
◆1984年,我市正式成立集郵協會,四五百名集郵愛好者有了更好的交流平臺。
◆今年7月份,我市成功舉辦了戚繼光郵展,吸引了全國眾多集郵愛好者。
YMG記者 王道昌
攝影報道
奧運“小玩意”受寵
紀念郵戳和冠軍郵票市場好
相比于如火如荼的比賽,一些跟奧運相關的“小玩意”,正以其本身特有的紀念意義,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奧運期間最受大伙兒歡迎的,除了人見人愛的福娃之外,還有很多與奧運相關的標志性“符號”。
在什剎海附近的志愿者站點,一沓沓明信片正等待著被蓋上郵戳,志愿者說,僅21日當天,就要蓋30000多個郵戳。那里有奧運場館、奧運火炬、奧運開幕式等多種紀念郵票,最有意思的是,這里還可以蓋“鳥巢”、“水立方”、天安門、北京古跡、京劇臉譜等九種個性化郵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