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來了又走了,人們期待的奧運行情并沒有如期出現,相反市場在低迷中殘喘前行。在奧運會開、閉幕前后,倒是市場的一些新動向值得關注和回味。 冷與熱。在奧運會的日子里,市場最大的特征無疑是郵局熱,郵市冷。無論是“祥云”火炬傳遞,還是奧運會開、閉幕,各地郵局都不失時機地開展了一系列相關活動,不僅發行了多種個性化郵票小版張、紀念封等郵品,而且還適時推出了多款奧運紀念郵戳,為銘記這百年不遇的奧運時刻,集郵者和非集郵者,為了一票一封一片一戳,不惜徹夜排隊,潮水般地加入到購郵的行列。一時間,郵局門庭若市,人流絡繹不絕,人們熱情似火,以至于排長隊,憑號才能購買奧運會開、閉幕日郵票,創造了近年來新郵發售的奇跡。與之相反的是,郵市冷冷清清,人氣嚴重渙散,價格跌跌不休,奧運行情亦化作了泡影。12元一套的“福娃”普資片在郵局熱賣,被搶購一空,而同樣的品種,7元一套在郵市里則無人問津。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冷與熱的背后,說明了集郵文化價值的逐步回歸,而這些年來郵市已成為了郵票的傾銷地,成為了郵商自彈自唱、擊鼓傳花的炒作地,殊不知集郵者已逐漸遠離了這塊曾經令人無限著迷的地方。這一切,值得管理者、投資者和集郵者深思。 多與少。在現代通信手段日益發達的今天,新郵發行量多,集者少,其后患無窮。2007年第二季度紀特郵票發行量日前公布,原本這個季節應該公布的是第三季度的發行量,不知為何又拖延了3個月,而這份姍姍來遲的發行量清單并沒有給人帶來任何驚喜,相反讓人們對新郵發行政策“宏觀調控適度從緊”產生了一絲懷疑。2007年前兩個季度發行量的公布,我們就可以得出其上半年新郵發行量的數據:多枚套票發行量最多的是“孔融讓梨”1148.65萬套,最少的是“揚州園林”898.59萬套。單枚套票發行量最多的是“郵儲銀行”1200.08萬套,發行量最少的是“第六屆亞冬會”899.74萬套。小全張發行量最多的是“綿竹年畫”949.95萬枚,最少的是“內蒙古60年”879.96萬枚。小本票發行量最多的是“丁亥年”609.88萬本,發行量最少的是“孔融讓梨”599.90萬本。小版張發行量最多的是“丁亥年”280萬版,發行量最少的是“石灣陶瓷”與“郵儲銀行”為150萬版。盡管不能以偏代全,但2007年上半年紀特新郵的發行量與2006年同期相比有不少的增加,而它們在市場的表現也印證了這點,其大版票、小全張、小本票都在打折,幾乎全軍覆沒,市場就是這樣殘酷無情,你不尊重它,它決不會尊重你,2007年年冊高臺跳水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單靠第四季度一兩套郵票來支撐全年年冊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現實的。 最近,全國集郵聯制訂了2008年至2012年五年工作綱要,其中就有“加強組織建設,壯大集郵隊伍”的章節,指出到2012年全國會員人數力爭突破200萬人,五年新增會員78萬人,也再次披露了目前會員人數只有122萬人,另外加上幾百萬人的集郵愛好者,那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新郵發行量還是太多了。而一些郵票堤內損失堤外補,發行多種版式,不僅沒有減量反而總量還有所增加,供大于求,打折就在所難免。多與少的背后,是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看來“從緊”遠沒有到位。其實,道理很簡單,誰不遵循市場規律,誰就必敗無疑。(張萬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