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走到2000年,就在李國勝繼續躊躇滿志之時,證券市場卻無情地把他拋棄。那時他對形勢判斷出現失誤,沒想到國有股的問題有那么嚴重,還在一如既往地大比例融資,結果損失慘重。“我本來不是坐莊的,但后來比莊家還急。每天2點40分就開始緊張,得安排人把市值給打上一毛錢去,收盤價高了才能保住我的市值,不被人平倉,當時在股市里就那么煎熬著。”但股市的趨勢一旦確立,是任何人為操作也無法左右的。股市仍在不斷地下跌,李國勝手里的股票市值一直在玩命的縮,最后賠了有一個億。2004年,當A股股指最終從2200點一直跌到1000點的時候,李國勝毅然斬掉了所有股票,退出了證券投資市場。
藝術市場再一次送出機會
所幸的是,李國勝又碰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繁榮。其實早在1994年秋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中國嘉德公司的拍賣預展上,李國勝看到了陳逸飛創作的油畫《山地風》,不禁被眼前凝重而充滿活力的畫面驚呆了。憑著投資人特有的一種直覺,李國勝和幾個朋友以286萬元拍下此畫,創下了當年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
從此,李國勝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看畫展、買畫冊,找美術界的人士虛心請教,開始大規模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
2001年,李國勝遇到了懷才不遇的青年畫家尹朝陽。在上海一個昏暗的咖啡館里,李國勝看到了拍攝效果不太理想的“石頭系列”畫作照片。雖然并沒有看到油畫原作,但他依然被照片中皺著眉頭、費盡力氣搬石頭的男人形象所感動。恍惚中,他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搬石頭的男人,他看到了男人無法回避的責任感。李國勝以每張油畫3萬元的價格一次買了尹朝陽的13張作品,并且成功地在北京為這位畫家舉辦了一次個展。隨后,李國勝又前前后后買了尹朝陽30多張畫,共花了將近70萬元。
70萬元對那時的李國勝來說不算什么,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尹朝陽的第一次個展,引起了藝術圈的廣泛關注。以此為起點,這位畫家逐漸成為中國“70年代”藝術家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身價倍增。在去年香港蘇富比秋季的一場拍賣會上,尹朝陽的一幅作品以18萬美元成交。李國勝那時候買的都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所以,那些畫的價格翻了50倍都不止。
這件事和隨后股市的起伏,讓李國勝對金錢的看法發生改變,悟出了很多道理:“人的一生有兩三千萬元就絕對夠了,再拼命賺錢是為什么?想來想去就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我現在對錢的欲望不高了,而對做什么事情、做成什么樣子越來越關注。我在股市上賠了上億的錢,最后什么都沒留下,可我才花了不到70萬元,就成就了一個藝術家,這給我的教育很深刻。現在很多畫家還在為溫飽拼搏,看到他們就覺得有責任去做一個畫廊,幫這些藝術家得到認可。這樣我有成就感,對藝術家也是種支持。”
2002年起,李國勝開始與朋友合伙經營中國當代油畫,正式創辦了環碧堂畫廊。何多苓、劉小東、毛焰、夏俊娜、章劍等十多位在中國藝術界極為活躍的藝術家先后成為了環碧堂的簽約畫家。而近幾年,這些畫家均已成為了各自年齡層畫家中的佼佼者,他們作品的拍賣價格也從此一路飆升。
幾年的畫廊老板做下來,在李國勝的眼里,比起股票投資,藝術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有虛擬性和想象力。1萬元的藝術品,可以具有1000萬元的想象力。股票哪能這么去想,那不瘋了嗎?如果你選擇了一位將來可以成為一線藝術家甚至是未來大師的人,當全世界都在關注他的時候,那么很可能就是1000倍的增長概念。
早在2006年,李國勝就算過一筆賬:世界上最有錢的人究竟愿意花費資產的多少比例來購買一幅心儀已久的油畫?他的保守估計是1%。如果按當年《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榜的首富榮智健133億元的財富來估算,中國的當代油畫在理想條件下能賣出1.3億元人民幣的高價——“這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