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拯救各類航天器
航天員為什么要進行太空行走?不同歷史時期其目的不一樣的。如果說列昂諾夫的太空行走只是一種展示技術上突破的話,那么現在太空行走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的為太空探索提供便利,其中還包括了拯救各類航天器。
1973年,美國發射了它的唯一的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入軌后,發現它的一對太陽電池翼一個在上升時被高速氣流沖掉了,另一個被流星防護罩碎片纏住,伸展不開,無法發電。同時,由于喪失了兼作防熱用的微流星防護罩,“天空實驗室”內的溫度高達50℃。首批航天員到達空間站后,第一個任務就是到艙外切斷防護碎片,打開太陽電池翼,從而恢復供電。同時,他們把一頂從地面帶來的傘狀遮陽篷,鋪設在“實驗室”外朝陽一側,使室內溫度降到20℃左右的常溫,從而挽救了瀕臨報廢的“實驗室”。
迄今為止航天員艙外活動最突出的成果是對哈勃望遠鏡的修復工作。哈勃空間望遠鏡1990年上天之后,從1993年到2002年,美國航天員4次在太空修理、更換有故障的設備、部件,安裝先進的新設備,不僅糾正了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地面制造時隱藏的低級錯誤,而且提高了觀測能力,延長了工作壽命。今年10月,航天員將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飛向哈勃太空望遠鏡,如果一切順利,經過維修后的哈勃將自發射以來第一次所有5個儀器都功能齊全,性能將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同時,這次任務將使哈勃望遠鏡的壽命延長5到10年。美國郵政在2000年曾經發行過一枚太空探索的小型張,其中就有一枚展現了航天員出艙進行工作的場景(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