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附捐郵票發行之初的許多猜想已被驗證,這其中有很多問題引起了郵人的極度關注。如這枚郵票有不少特殊性,除了題材和面值(售價)安排的特殊性外,尚存在著一些很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出售期限縮短至一個月,而非近年來常規郵票的半年出售期。
從發行量和發行期的特殊情況分析,“抗震救災”附捐郵票具有在短時間出售和供應量較充足的投資特征,畢竟其發行期縮短到1個月,無疑表明了發行部門希望通過短期的銷售回籠資金,將郵票的全部金額盡快送到地震災區,因此這種做法是對的,也是必須如此,至少“救災如救火”,地震發生后短期需求資金量非常大,時間緊迫,快速銷售能夠實現目的。而此票的發行量也不少,較近年來的郵票平均發行量要大30%左右,所以此票發行后應可保持市場的需求,也同樣能夠實現一定數額的捐助募集目標。
不過讓人感到驚訝的是,“抗震救災”附捐郵票發行后的市場流通量非常少,連不少大城市的集郵窗口供應量也屈指可數,形成了異常緊張的局面。盡管該票發行前,很多郵人均希望市場不要炒作此票。但事實上,二級市場的大量郵商在該票發行初,均采取了拒絕炒作的行動,以至于那些想高價售賣此票的極個別郵商,不得不采取偷偷摸摸的“地下”動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抗震救災”郵票的入市量始終不大,特別是在過了1個月的銷售期后,該票依然緊俏,市場價格也居高不下,單枚票的價格依然高達10元,且到了9月中旬此票的市價還高懸于6元上方,超過2.2元售價的173%。
為什么“抗震救災”附捐新郵的價格會在發行后一直高高在上呢?這讓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對此,有郵人認為,從實用性出發,該票因存在附捐額而導致售價偏高,花2.2元卻只能使用1.2元郵資,對于任何寄信者都沒有吸引力,因此大量使用的現實性非常小。而且此票作為一套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社會影響力非常大,自然也就催生了集藏需求量。不過從發行以來的銷售看,除了新郵預訂的量外,絕大多數地方的正常窗口銷售數量都很少,根本無法滿足需求。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現象,需要量大而一級市場卻不去滿足,令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相反有些同期發行的新郵在打折,其實這些郵票的發行量絕對不會大于“抗震救災”,因此“抗震救災”附捐郵票完全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發行量小的疑惑可以排除。但為什么市場的流通量會如此之少,以至于形成了市價大幅高于售價的怪象。
從近年來的新郵流通情況看,1000萬套左右的新郵,在發行后均會出現批量貨源的拋售,但市場上的“抗震救災”附捐郵票至今都難以看到這種現象,而1300萬套發行量的新郵在近兩年中可算“天量”,卻變得異常緊俏,如此矛盾的表現著實令人費解。因此,很多郵人推測認為,“抗震救災”附捐郵票的投放量非常少,極可能是一級市場故意為之,形成了二級市場的緊張局面,也由此造成了該票價格發行后的居高不下。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不得不讓人回想起2003年發行的“抗擊非典”郵票,其發行后的市場流通量也不大,且后來被人控制而出現了大肆炒高,迄今該票價格依然不菲,單枚票的價格在20元上方。當然“抗擊非典”郵票究竟是誰在控制,現在都是一個疑問,不過介入者賺的缽滿斗溢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