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俞 敏
進入后奧運時代的郵市最近依然沒有多大起色。不過,2008年新郵的表現卻成為了當下郵市的“異類”,特7《抗震救災》再度攀高,《殘奧會》、《中央電視臺》等新品高調面市,倒讓投資者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心中便不免生出許多疑問,這些年羸弱不堪的新郵難道轉運了?究竟該如何看待新郵最近有點“燙”的局面呢?
對此,有郵人認為,新郵“燙”幾乎都不是因為自身價值的提升,而是呈現出較濃的人為跡象。像特7這樣重大題材的有著重要意義的郵品,自發行以來價格就一直居高不下。雖然該票的發行量并不小、社會需求較大,但自其發行以來在公開窗口的供應卻一直很少,公開發行時間又較一般品種短了許多。這明顯不是正常的需求所致,而是對貨源控制力度較大的市場表現。不過,《殘奧會》、《中央電視臺》等新品種的價格攀升則更讓人覺得“不靠譜”,畢竟今年新郵的整體表現有目共睹——無論發行量還是市場表現都乏善可陳。在年度發行計劃已經執行大半的情況下,這些品種的發行量和需求量不可能出現重大變化,因此,這樣的高開顯然缺乏充分的支撐因素,依然是對貨源有意識地進行控制而產生的結果。這種表面上的“燙”實非投資者心目中期待的那種狀況。
既然最近新郵有點“燙”有一定的人為作用,那么這種作為本身肯定就有訴求——即郵政利益。因為投資者幾乎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能看到類似的情況,接下去2008年年冊就將出爐,2009年新郵預訂也行將開始,這是兩塊關系到郵政巨大利益的蛋糕,今年新郵的表現如果依然如此低迷,那么無論年冊還是新郵恐怕都很難吸引消費者和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郵政部門只有拉動新郵的價格、制造熱鬧的表現,才有可能將大家的視線再度吸引過來。只不過,經過這么些年幾乎雷同的“復制”之后,這一招的影響力和“殺傷力”已經大不如前。
于是,很多投資者對目前這種新郵發“燙”局面的看法是沒有太多可運作的空間。首先是投資風險過高,在沒有經過充分運作、消化與沉淀的情況下,這些新郵的高價格顯然與其應有的投資價值相去甚遠,投資風險已經大大積聚;其次是利潤空間極為有限,價格的突飛猛進,完全超出投資者的預料,且沒有廣泛的群體參與其中。因此,無論新郵價格漲得有多高,其真實的利潤空間或者說投資獲益的機會還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