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扭曲的郵票屬性,是指將普通郵票劃為通信郵票,將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劃為集郵郵票,并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出售、管理、使用環節采取了很多使郵票屬性扭曲的做法,使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與通信脫離,影響我國集郵事業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紀、特郵票基本屬性的扭曲,對郵票的受眾面,即購郵者隊伍的基本估計發生偏差。郵票發行量的確定不應是盲目的,應當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2007年《中國集郵報》曾開展“我所了解的國外郵票發行、銷售、管理情況”征文,其中戴定國先生的《美國郵票發行機制》一文中談到“美國將集郵者的狀況按照靶心模型分作4個層次:……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統計數據發現,美國郵政總局的主要營收并非來自前三個層次的集郵者,而是來自非集郵者的第四個層次”。這個結論確實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想象的。中國的情況與美國不一樣,美國的調查結果也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但是我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嗎?難道我國除了集郵者,非集郵者就沒有購買紀特郵票的需求嗎?事實是郵票發行部門事前就將非集郵者剔出了購郵者的隊伍。因為“紀、特郵票不是通信郵票而是集郵郵票”這一偽定義在作怪,所以現在郵票的發行量盡管一再調整,還是感到發行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
二、扭曲郵票屬性使郵票發行量失去了意義。很多人認為,郵票打折、郵市冷落、集郵隊伍后繼無人等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郵票發行量太大造成的。果真如此嗎?同樣引用上面的戴文為例:“(美國)紀念郵票的發行量通常在數千萬枚到數億枚。特種郵票發行量一般為數億枚”。文中引用的美國紀、特票發行數字十分驚人,如此巨大的發行量并未給美國郵市帶來災難性后果。我國的郵票何時有過這么大的量?再以我國發行的郵票為例,“文”字郵票、編號郵票發行量在千萬枚以上的也不在少數,現在仍然價值不菲,有些已不是一般的增值概念。所以,上述問題的出現不是單純由郵票發行量帶來的,而是由于郵票被人為分成通信郵票和集郵郵票后,紀、特郵票實際上退出了使用領域。當紀、特郵票沒有使用中的消耗時,它的發行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說是大的。
三、扭曲郵票屬性使郵票價值無法體現。郵票的價值取決于郵票的存世量而不是發行量。郵票的價值是歷史形成的而不是人為制造的。郵票的多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郵票的郵資憑證功能得到正常發揮,郵票的存世量是動態的,任何一套郵票的價值都是難以確定的。成為珍郵的郵票是極個別的,是歷史的偶然造成的。但郵票打折是不正常的。戴文中,“(美國)這樣大的郵票發行量,由于大部分用于郵政通信渠道,并沒有引起郵票貶值,郵市上也見不到打折”。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