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郵市成球市 俞 敏 |
發布日期:2005-2-13 10: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莫讓郵市成球市 俞 敏
2004年是中國足球各種弊端集中體現的一年,也是中國足球潰敗的一年,其導致的結果在剛進入2005年時就已經顯現,主贊助商不再贊助中國足球超級聯賽,500多位球員面臨下崗危機,中國足球真的已是病入膏肓,利益受損的既有球員、俱樂部,也有中國足協,因為僅撤消贊助一項,足協就將損失上億元,所謂雪上加霜,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表現得尤為明顯。
中國足球之殤難免讓人想到中國郵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球市如此,郵市同樣如此:因為缺乏大局意識,過分強調自身的位置和利益,郵品發行部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市場的信任,走到了自毀形象的邊緣,更有不少投資者建言上書、追究郵政的責任,面對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到足協所遭遇的七家俱樂部的“反叛”;因為朝令夕改、言而無信,人們已經習慣了中國足協的經常“變臉”,哪怕足協推出再有建設性的措施,也無法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而郵政的情形一點也不比足協差,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絲毫未能打動市場和投資者,在凄風苦雨中,郵市依然飄搖;足協自食了苦果,一手創辦的超級聯賽無人問津,連贊助商都覺得無趣。而郵政也同樣不得不吞下自己釀的苦酒,大家手里攥著錢可誰都不敢也不愿往郵市里投,被套牢的投資者固然無法解套,可郵政所發的郵品少人問津;“屋漏偏逢連夜雨”,越是沉淪,弊端顯現得就越充分,這廂球市不景氣,大家沒收益,那廂黑哨、賭球忙個不亦樂乎。這邊郵市沒起色,那邊違規、炒作接二連三,結果是市場越來越慘;500多當打之年的球員面臨無球可踢的窘境,因為沒有俱樂部要他們,造成中國足球的巨大浪費。那么多的郵品就算打折也乏人問津,因為投資者已經不愿意再在這上面燒錢。總之,中國郵市與球市一樣,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環境越差,越沒有規范,越沒有規范,環境就更差,如此往復,到了誰都無法收拾的地步,到最后,誰也沒能討到好。論體育運動,足球無疑是“王者”,論收藏品投資,郵市無疑是“老大”,可這兩大“巨頭”的沉淪卻是如此的迅速,又如此的無情,在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大家都滿懷期待的時候,它們的窘境無疑是給大家兜頭澆了盆冷水,因為誰都知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中國足球的弊病結果導致了中國女足的潰敗、中國男足的羞恥,中國足協到此時已是焦頭爛額,毫無主張。而中國郵市的弊病結果則導致了市場的連年低迷,幾近崩潰,沒有幾個人能全身而退。現在,中國足協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不得不面對著大家的質疑與責問,而中國郵政同樣無法幸免,“追究郵政責任”之聲不絕于耳。雖然中國球市與中國郵市一樣都曾經歷過輝煌,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那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在花期過后,大家面對的依然是遙遙無期的冷清與寂寥。
作為一個球迷,最痛心疾首的莫過于中國球市的蕭條、中國足協的管理混亂,而作為一個投資者,最痛徹心扉的也莫過于中國郵市的“無言沉默”、中國郵政的無所作為,在時針漸漸指向新一年的時候,我們只能默默祈禱,但愿郵市不要步球市之后塵。
信息早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