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業務改革之淺見 朱穩平
郵政網
集郵業務是郵政的主要業務。我國集郵業務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飛速發展,成為郵政的三大支柱業務之一,為郵政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經歷了9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發展后,集郵步入了令人尷尬的境地。
國家郵政局為了挽救郵市,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如減少發行量,提高新郵結算比例,上繳新郵預訂款,銷毀郵票,發行緊俏短腿郵品,加大查處提前銷售、低面值、賣大戶等違規經營力度。但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為什么集郵會出現今天這樣尷尬的局面?表面看盡管有郵商濫炒、地方公司違規經營、管理部門決策不力、打擊不嚴等原因,但究其根源,乃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沖突造成的。大的方面來說,在集郵一級市場,也就是各級郵政集郵公司,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集郵的二級市場也就是個體郵商和郵票市場則是徹頭徹尾的市場經濟。小的方面來說,在一級市場內部,在國家和省集郵管理機構,實行的是計劃分配體制;而在地方集郵公司,則是市場運作。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矛盾
集郵公司是郵票的一級市場,是郵票發行主管部門。個體郵商和郵市是介于集郵公司和集郵者之間的流通環節,構成郵票的二級市場,是郵市最活躍的因素。
1、郵政集郵公司和郵商之間利益的矛盾。
①集郵部門為了最大限度獲取集郵利潤,盲目增加發行品種和數量。②郵商不愿甘心處于被動地位,為了得到更大的利潤,他們采取股市操作手段,狂炒或打壓某種郵票價格,操縱郵市,導致郵市出現不合理波動。③集郵公司是國營經濟,郵商是個體經濟。郵商的票源由集郵公司提供,有了票源才有利益。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票源,采用不正當手段拉攏腐蝕集郵公司員工。某些集郵公司職工缺乏全網利益認識,以權謀私,內外勾結,向郵商批銷郵品,加劇郵市混亂。
2、集郵公司計劃經營與集郵市場化的矛盾。
集郵公司是郵政局的業務部門,實行的計劃管理隨著集郵市場化程度加深,已顯得越來越滯后。①郵市產生波動時,集郵部門無法對郵市作出迅速及時而又科學的監控。②計劃指標考核與集郵實際市場的矛盾。目前普遍采用下達計劃指標的辦法考核集郵公司的經營,而計劃部門又缺乏市場調查依據,盲目增加計劃。集郵公司為了完成計劃,只好市場炒作或盲目開發郵品,或干脆空轉虛報無效收入。③郵票結算價與市場價的沖突。國家郵政局為了規范集郵市場,方便內部結算,規定了郵票內部結算價。各公司不得低于結算價或面值銷售郵品。由于結算價是人為制定出來的,而且調整不及時,常常幾年不變,它嚴重背離了市場。集郵公司為了售出郵品,只好采取陽奉陰違的辦法,在門市部采用結算價,而在市場則只能按市場價。④盡管多數集郵公司參預了市場,但由于公司內部實行的仍然是計劃經濟管理,對市場反映遲鈍,使得集郵公司在同郵商的競爭中往往處于下風。
一級市場內部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郵政集郵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在郵政內部,國家和省集郵部門基本上是計劃體制,而各地市縣卻是市場經營。而利益分配仍是計劃分配。
1、中央與地方利益的矛盾。中央和地方在新郵結算上采用了許多種結算匯率,最早是4%:96%,65%:35%等,國家給地方的集郵讓利較高,但后來讓利逐漸降低,目前為80%:20%,地方利益太少。利益分配不公挫傷地方集郵公司開拓培育市場的積極性。
2、局部和全網利益矛盾。①新郵計劃分配數由國家局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各地市縣,平均分配計劃。這種分配沒有反映各地集郵市場狀況,市場好壞一個樣,預訂戶多少一個樣,嚴重挫傷各地積極性,導致忽視集郵市場的培育。②只要有票源就有利潤,各地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計增加本地郵票計劃內和計劃外要數,熱衷于拉關系,走后門,甚至公款送禮,行賄,助長不正之風。批來的票源傾銷到郵市,小團體得利,全網利益受損。③各地為了本地利益,置國家局規定于不顧,隱瞞,虛報,違規經營,提前銷售、低面值、賣大戶的屢禁不止都是局部利益和全網利益沖突的結果。
3、集郵與大郵政的矛盾。郵票的第一屬性是郵資憑證,但進入集郵領域后,它又成了一種文化商品。目前國家局對紀特票和普票采用的是雙重扣率制,普票的扣率要高于紀特票的扣率。紀特票從集郵渠道下發,通信票從通信渠道下發,收入分別歸兩部門所有。這種人為的劃分方法導致許多矛盾。①紀特票郵資憑證的第一屬性被弱化,紀特票成了商業票,紀特票價值受損。②集郵市場低迷時,集郵郵票流向通信領域,外地郵票流向本地市場。
集郵公司和集郵者利益的矛盾
1、國家主管部門盲目增發或抬高面值,地方集郵部門為追求最大利潤,高價倒賣郵品到郵市,或抬高本地價格,集郵者無法得到實惠。
2、集郵協會和公司合并體制不利于市場培育。集郵公司經理兼協會秘書長。集郵公司經理為了收入指標,根本無暇顧及協會發展。公司要賺錢,協會要花錢,兩者產生沖突。許多局為節約開支,減少協會經費,長年不搞活動,機構渙散。
集郵業務是郵政一項得天獨厚的資源,我們不應白白浪費這項投資少、起效快、市場競爭少的業務。目前集郵的問題最主要的是管理體制不適應集郵業務市場化的發展。改革乃是唯一解決辦法。
多元化的需求是我國集郵市場發展方向
集郵市場主要有三種:投資型,傳統型,商業型。我國屬投資型集郵市場。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集郵應走投資型和商業型集郵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之路。隨著社會投資渠道的日益增多,投資型集郵將弱化。我們應利用我國人口眾多,集郵人數比例尚不高的優勢,滿足多方位、多渠道的集郵。
可成立中國郵票市場監督委員會(暫名)
郵政要建立強有力的郵市監控部門,使集郵業務健康有序發展。目前的郵資票品管理司既是管理部門,又是業務部門,無法實現對郵市的科學監控和管理。擬成立的郵監會職責可以是:
1、郵監會直屬國家郵政局,是集郵市場最高管理權力機構,負責新郵發行計劃,選題,市場預測、調查、調配和規范。郵資票品司為集郵業務管理部門,要接受其監督領導。
2、制定長期合理的國家郵票發行計劃。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郵票的選題非常豐富,郵票的發行除了體現其政治性外,還要考慮到它的市場性。地方題材郵票發行不利于國家郵票發行計劃的統一的性和嚴肅性,要取消。
3、建立北京上海兩大郵票交易市場。目前郵市是社會開辦,其中北京、上海郵市為全國郵市風向標。這種社會開辦的郵市不利于國家郵政局對郵市監督調控,我們要建立自己的郵票交易所?蛇x取北京和上海建立交易所,由中國郵監會直接領導,采用會員制。注冊會員必須是具有一定實力的郵商,并繳納押金。
交易采用自由交易制,不受國家發行價影響。為調控郵市價格,交易所可設競價交易大廳,拍賣大宗郵票交易,既可為平抑郵市價格向外放貨,也可為制止郵票打折,向內回收郵票。交易所調控郵市價格必須是中國郵監會所作決定,從預留的20%新票中進行調控,并且只有會員才有權參加競價。通過調控,使當年新郵價格基本穩定在面值的20%以上。
交易所負責發布每日郵市交易價格,收集郵市信息、作好市場調查,為中國郵監會的決策提供依據。
4、決定新郵發行量。目前新郵發行量基本上是一年一制定,中途不變。郵票發行量缺乏科學的市場預測依據,不能如實反應供求關系。要解決這個矛盾,郵票發行前由專家委員會根據郵票的題材、設計、印刷等因素科學作出該套票的發行量,報中國郵監會批準。各省的新郵分配要改數字分配為比例分配,國家局每次發放各省新郵的80%,其余20%年底發放,中國郵監會根據市場情況在郵票發行期內,有權追加或減少新郵的發行量。
5、監督檢查集郵公司。中國郵監會平時要加強對中國集郵總公司、各省市集郵公司的檢查,查處違規經營。
調整全網利益分配
1、為調動地方集郵部門培育市場的積極性,國家局應加大集郵利潤的讓利力度,地方應得大頭。
2、新票計劃分配數要嚴格體現集郵市場的大小,依據新郵預訂數和集郵協會會員人數,打破平均主義。嚴肅新郵預訂數的申報,加大查處力度。中國郵監會可委托專業調查機構對集郵市場進行調查,防止虛假申報發生。
3、加強計劃外郵票分配的審批程序。國家和省局原則上只有權批準小額郵品的額外分配,大宗郵品的額外要數必須報中國郵監會和主管局領導批準。
改革現行集郵公司運作體制,取消結算價
1、在收入計算上,對集郵公司的考核除新郵可按面值計算收入外,其余郵品只考核利潤,促使注重企業利潤,減少無效益的郵品炒作和盲目郵品開發。
2、允許有限市場運作。各公司可將少量郵品拿到市場上銷售,但嚴禁低面值銷售和提前銷售。各郵政集郵公司內部之間可以互相調撥郵品,采用市場價結算。中國郵監會和各局要加大大宗郵品交易的審核監督力度,原則上郵票銷售價格不得低于每日郵市收盤價的1%。
改革現行集郵集郵協會體制,培育集郵市場
集郵協會要單獨建制,從集郵公司中剝離出來。集郵協會負責監督本地集郵公司的經營和新郵預訂郵品的供應,維護集郵者利益,開展集郵文化教育,提高會員的集郵知識。國家郵政局每年還應發行一枚專供預訂戶或會員的緊俏品,提高集郵者集郵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