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7月16日,第十三屆南京集郵文化節在鼓樓郵政大廈舉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數百位集郵愛好者參加了這一南京以及周邊長三角地區一年一度的盛會。本屆集郵文化節舉辦了“最佳集郵報刊評選”、“郵品展銷”等活動,會場一片熱鬧。而在文化節的主辦現場,集郵家卻告訴記者,在南京,號稱“第一收藏”的集郵,其收藏者卻比20年前少了90%。
■發行量大增嚇退集郵者
“比起以前,南京的集郵者已少了許多!”著名集郵家、《金陵郵壇》的主編楊仲欽告訴記者!澳壳,南京市集郵協會共有2萬多會員,長年預定年冊的有3萬多人。而在集郵最熱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的集郵愛好者曾經超過20萬人!”
集郵至今還是民間收藏中的最大的一個門類,但從事集郵的人為何大大減少?楊仲欽認為,這其中原因很多,但國家郵票發行政策的改變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國家每年發行郵票的套數逐年增加,郵票的發行量也翻了幾倍。拿猴生肖郵票舉例,1980年發行的《庚申》猴票發行量為500萬,24年后的2004年,當第三輪生肖猴票出現時,發行量卻超過了1億枚!”
發行量決定身價,楊仲欽說,“庚申”猴票因此成為新中國郵票中的珍貴品種,目前市場價值在2080元,而2004年的猴票,其市場價值甚至低于其面值——0.8元。發行量也造就珍郵,楊仲欽說,中國要再次出現像《梅蘭芳舞臺藝術》那樣,因為發行量僅僅2萬枚而身價倍增的珍郵,幾乎不可能了。
郵市日益“無利可圖”,使得當年如過江之鯽涌入郵市的投資者和收藏者紛紛撤退。
■集郵的樂趣不見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郵票在慢慢成為一種投資品的同時,更是愛好者們雅玩的收藏品。當年的集郵者在苦心孤詣地收藏交換著一枚枚、一套套郵票的同時,更體會到一種難以言表的樂趣?上У氖,這一份樂趣,如今的集郵者已經很難再擁有。
26歲的集郵者陳哲從8歲開始集郵,18年一直沒有中斷過。小時候,他是通過撕家中信件上的郵票走上集郵之路。那時候,如果好不容易從朋友那里換來一張期盼已久的郵票,或者在一封信上發現自己正缺少的一枚郵票,他會高興好多天。但是如今,陳哲卻發現集郵變得越來越容易,“現在搞集郵,就像買東西一樣,只要你有錢,什么郵票都能夠買到!”陳哲說,郵票發行量的增大,使得郵票越來越像商品,集郵的樂趣減少了,當年和他一起集郵的許多朋友都紛紛不再玩郵票了。
楊仲欽的記憶中,則清楚地保留著當年新郵發行時,集郵者排起長隊買郵票的情景,“那時候買郵票很難”,但是隨著郵票預定辦法的推行,買郵票變得容易起來,憑著一張預定卡,就可以買到全年郵票。郵局以前零售郵票的柜臺也都撤銷了,集郵愛好者沒有辦法一套套地購買自己喜歡的郵票,這給喜歡專題集郵的愛好者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年輕人喜歡集郵的不多
社會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也沖擊著曾經龐大的集郵人群。許多人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甚至上學的學生是集郵大軍的主力人群。
陳哲告訴記者:“當年,我身邊的男孩子十個有八個玩郵票的,為什么喜歡集郵,是因為我們當年可以玩的東西太少了!”
毋庸多說,今天的孩子玩的方式太多了,靜靜地埋頭于方寸間,追逐一枚枚小小的郵票顯然對今天的孩子們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吸引力了。而且,電子郵件的普及,貼郵票寫信寄信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
26歲的陳哲如今在一家傳媒機構上班,他是出于興趣才堅持集郵。他說,據他的觀察,如今的年輕人是不會把錢投資在充滿風險、一直低迷的郵市上的,而會把資金投資在相對好一點的股市或者房地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