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敞開供應”成一紙空談
“抗震救災”郵票的價格之所以會在私下達到那么高,顯然與市場供應量不足有關,5月20日發行的該票,一直到一周后市場仍未見大量貨源,且未見整版票,這本是件好事,說明郵政部門對此次發行進行了嚴格的管理與控制。但同樣令人疑惑的是,如果未有大宗貨源進入郵市,那照理就應該在郵政窗口大量供應,可事實上,絕大部分的郵局供應量都極為有限,有些甚至沒有供應,集郵愛好者和一些想奉獻愛心的人并沒有如愿,這就只有兩種可能:要么郵票的印制太過倉促,大量郵票還沒有運達各地,要么就是部分郵政部門在囤積郵票。如果是前一種可能,根據發行公告,“抗震救災”附捐郵票的發行期限僅為一個月,如果在印制、運輸上不能保證時效的話,那么一個月內是否能將1300萬套郵票全部發售出去,恐怕就不容樂觀了。而如果是后一種可能的話,則大大不妙了,這不僅是干擾市場的問題,更是讓人難以容忍的行為。
二、承諾不夠嚴謹
在“抗震救災”附捐郵票尚未發行之前,郵政部門就公開承諾將此次銷售的全部收人2860萬元都捐獻給地震災區。這樣的承諾心意固然是好的,也能為大家所接受,但是,仔細分析,卻發現這樣的承諾經不起推敲:銷售的全部收入與2860萬不是一個概念,如果全部銷售完,才有可能募集到2860萬的善款,而該套郵票并不一定能全部銷售完,也就是銷售的全部收入未必就能達到2860萬,事實上,從該套郵票發行以來的情況看,如果按照目前的進展,那么1300萬套是否能夠全部銷售完顯然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這雖然只是一個小細節,但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在向大眾公開作出承諾時,還是應當嚴謹一些。
三、發行期限值得商榷
直到現在,筆者還是不甚明了郵政部門將這套“抗震救災”附捐郵票的發售期限定為一個月的原因,可能郵政部門考慮到救援災區時間緊迫,想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完成預定的籌款目標,但是,這樣的決策理由并不充分:一來,抗震救災是個較長的過程,表達愛心和支援并不急于一時,如果能有更長一些的發售時間,反倒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由于這次“抗震救災”附捐郵票的發行相當倉促,如果再不延長一些發售期限,那么大家的知曉率就很難提高,對銷售本身就非常不利;二來,近年來所有新郵的發售期限都定為六個月,這是經過郵政主管部門公告的,具有相當的權威性,盡管情況特殊,但“抗震救災”郵票終究還是屬于新郵發行序列,理應遵照既定的發行規則辦,“朝令夕改’,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發行部門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