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各行各業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力爭在奧運經濟大潮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北京奧運郵票卻是停滯不前,幾乎體現不出奧運的大氛圍;倘若非要說有的話,也就只有“奧膠”小版張在那里苦苦地支撐著,其余的北京奧運郵票和編年小型張仍舊是無動于衷,著實讓人心酸。北京奧運會倒計時100天的前夕,一直處于橫盤狀態的“奧膠”小版張出現了明顯的異動,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的大幅度走高,成交量也是同步放大,價格從最低點的128元一路沖高到209元,無論是絕對升幅還是相對漲幅都居于榜首;與此同時,“鼓浪嶼”、“崆峒山”、“網師園”、“毛澤東”等2003年小版張的中堅力量也是快速拉升,“雅典”等2004年小版張也連帶著受到了刺激,使得市場原有的沉悶局面為之一振,行情似乎呼之欲出。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觀察之后,仍舊是“奧膠”小版張一枝獨秀以外,其他品種又回歸于平靜,甚至還出現了下跌。依筆者的愚見,判斷行情的性質或者是否已經真正啟動的切入點或是出發點應該綜合起來加以考慮,而不是簡單片面地僅僅依據某個條件就輕易地做出結論,那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行情已經喊了好幾年,但就是不見市場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好的情況下也就是局部行情,例如2001年以“奧運”雙連體小型張為首的“井噴”行情和2004年以“甲申猴”大小版張為代表、2003年小版張與之相配合的中級行情,冒出了像“非典”小版票和“甲申猴”郵資片這樣的黑馬,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了什么是實實在在的行情,這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普漲行情,只要操作得當的話,投資者都能有所收獲。
盡管在此之后也曾經多次出現過行情,但是無論從停留的時間上來看,還是所產生的力度來講,不僅沒有在投資者的心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記,反而是讓投資者越發感受到市場正在緩步滑向一個新的深淵。雖然由于“會徽”與“吉祥物”小版票和“奧膠”小版張等北京奧運郵票的登場,使得市場沉悶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市場原有的運行態勢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依舊停留在以往的運行模式中,“文房四寶”絹質小版張、“恭賀新禧”小全張、“郵聯”(6)雙連小型張等曾經的活躍品種的紛紛落馬,就是這種運行模式的真實寫照,即使是北京奧運郵票的陸續到來,也未能改變這種固有的模式。“會徽”與“吉祥物”小版票和“奧膠”小版張是北京奧運郵票中的三駕馬車,這其中的龍頭本應是發行量最少的“會徽”小版票,可偏偏讓“奧膠”小版張搶盡了風頭;盡管原因是較為復雜的,但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發行方在政策上的重大調整,那就是發行了“會徽”個性化郵票,使得“會徽”小版票的資金運作價值驟減,也就是說其價值已經不能通過資金的相關運作體現出來,從而失去了一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正是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奧膠”小版張才成為了資金竭力運作的對象,而“會徽”與“吉祥物”小版票從一個追隨者逐漸演變為一個看客,使得三者的力量難以有效地凝聚起來,其在行情中的失衡表現就體現出了這一點。筆者認為,這三個品種就好比百米競賽場上的三位沖刺者;只有三者之間的水平極其接近才有看頭,才能跑出好的成績,甚至連續沖破記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三者之間卻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奧膠”小版張狂奔不止,原來領先的“會徽”小版票被摔在了后頭,“吉祥物”被緊緊地加在中間動彈不得,這樣的比賽是不精彩的,是無法吊起大家的胃口的。這種涇渭分明的情況,不僅沒有隨著“運動項目”不干膠小版張、“鳥巢”小型張和“火炬傳遞”小全張、“火炬傳遞”不干膠小版張等北京奧運郵票的陸續登場而改變,反倒是越發失衡起來了,這在2008年前5個月的多次反彈行情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這實在無法讓投資者高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