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炒做 本末倒置(直言) |
發布日期:2004-10-7 9:0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令人傷感的郵市,在金錢的刺激下,現已違背郵人的心愿越走越遠。這是在發展市場呢?還是在為本已受到嚴重傷害的市場雪上加霜。以前,在炒新的日子里是逢新必炒,現在發展的更加淋漓盡致。新郵面市不用炒做,直接高開幾倍以上,任憑新郵一路顛簸,一手炒家也會獲利豐厚。現在炒新很有特色,型張不炒專炒新郵小版張和小版票,準確的說就是對新版式的炒做。炒做版式其實質,就是在對郵品價值發現中的本末倒置。
從目前小版票的炒做來看,今年發行的鄧小平郵票與03年發行的毛澤東郵票相比,其題材與發行量都很接近,但鄧小平郵票高出面值好幾倍,毛澤東郵票卻在面值附近,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毛澤東郵票是大版票,鄧小平郵票是小版票,這就是對版式炒做的結果。郵品的價值在于郵票本身,不在于版式的大小和優劣。就算版式的大小優劣能產生點價值,充其量也就是個附加值,而這版式優劣產生的價值怎能高出郵票本身價值的好幾倍,這不是對郵品價值成分的歪曲和本末倒置嗎?
現在再來看對小版張的炒做。人們在參加集郵活動中,主要是對郵票本身的收集、欣賞和研究,也就是說主要是對套票和型張的集藏。而對由郵票收藏派生出來的小本票、小版張等版式的收藏,是人們在集郵活動中的一種延伸,是在集藏品種上的一種擴展。由此可見郵人對套票型張的收藏,是不可不集;而對小本票小版張等版式收藏,是在自身興趣與經濟實力支持下產生的兩可之間的選擇。因此從收藏角度講,套票型張是主體品種,是收藏之根本。而對小版張等版式收藏,對廣大集郵者來講是附加的,是可有可無的。這樣就明確了各郵品品種,在收藏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從10萬發行量的愛科學小型張和500的T46猴票,與2.7萬的中美小版的量價比,足以證明套票型張在集郵收藏中所占位置是首要的。現在郵品炒做重小版、輕套票,就是將兩者顛倒了位置,將其本末倒置。占有重要地位的套票型張都死了,哪還會有小版張的風光。
有人說小版量小,比價明顯偏低。實際這是認識上的誤區。作為小版張屬整版郵票,它只能與整版郵票比量,怎能與套票比量呢?它們不是同一計量單位。有人可能不服氣,小版怎么成了整版郵票了?那么可以想一想,為什么小版計量單位是版,而不是套或枚。再看小版的擴容速度有多快,從整部J.T票的一種,擴展到每年發行10多種,從中美小版2.7萬的發行量,已迅猛擴大到現今以崆峒山最少量算40萬,已是2.7萬的14倍以上,真不敢想象在如此低迷的氛圍中,小版收藏能快速發展。作為崆峒山套票850萬與中美小版同期套票100萬相比,其擴容才8.5倍,與T1體操1500萬比還減量650萬呢。說套票型張是天量,850萬的發行量,不足300萬左右集郵人數的3倍。而小版張呢?現在集藏人數有10萬嗎,我看沒有。就算有10萬人,40萬的發行量已是其4倍了,面對這么小的集藏群體,小版的發行量才是天量呢。有人說盤輕好炒,有點資金就夠。是啊,但炒高后賣給誰呢,市場上傳來傳去的小版,何時才能被集郵者消化。沒有那么大的需求,總不能壓在自己手里吧。小版價格已是面值的好幾倍,同期套票僅在面值附近,這里面蘊涵有多大風險。
熱炒小版張小版票是郵總搞的,是郵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想拉郵人上賊船。我們應面對現實,盡早醒悟。實事求是,是最佳選擇。
來源:中國郵幣卡投資論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