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沒有電話的時候,大家都靠書信來傳情達意。后來,就有人開始收集郵票,再后來集郵就成了一項頗具規模的愛好。現在呢,大家寫信的機會不是很多了吧?即使寫,也是電子郵件占優勢。大部分人更愿意用電話來傳情達意,多樣的電信服務所滋生出的電話卡,也在大踏步走著郵票曾經經歷的過程。
集卡,年輕人的愛好
集卡族大部分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剛剛離開家,經常會拿著電話煲粥的那些家伙得天時地利,就把自己常用的電話卡積攢起來。朋友、卡友們常常交換自己的電話卡,互通有無。和郵票一樣,卡也有著自己的主題、系列和圖案,而且相對郵票來講,大大的卡片更便于保存和攜帶。
電話卡和郵票有著相似的功能和外形,所以隨著電信業的蒸蒸日上,電話卡的收集活動也是日新月異。現在集卡活動已經蔚為壯觀,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集卡網站,而且也出了卡刊、卡集,還有一些城市舉行自己的“卡展”。
廈門走在全國前列
回顧集卡的歷史,早在1991年2月,上海桑萬里主編創立了我國第一份磁卡收藏和研究的民間小報《磁卡愛好者》季刊,后改為半月刊。
而廈門在集卡方面則走在了國內前頭。1993年1月16日,廈門《特區工人報》刊載了一篇題為《磁卡——集藏家族的新寵》,全文一千字,這是國內第3家全面報道集卡收藏的文章。1994年,廈門林子鳴先生個人發行第一個中國電話卡目錄,16開11頁。
大小通吃的集卡族
依托著電信業,集卡活動慢慢也涉足到了電話卡以外的卡類,比如銀行卡、上網卡、地鐵卡,甚至于各個商店、酒店的貴賓卡、VIP卡,還有制作精良的名片。凡是卡,集卡族們大小通吃。所以,到集卡網站的論壇上看看,集什么的都有,形勢一片大好。各地的充值卡更是做得花枝招展,五彩繽紛。用完之后的確讓人不忍丟棄。
由于卡的印刷效果更為精美,所以很多卡片常常套用攝影家的作品集,比如王小惠的“花之靈”系列。還有舊上海的海報系列,也做得相當精美。我們平時常用的中國電信發行的茶文化、豆腐節和景德鎮古瓷制作三套卡,也被卡友們奉為經典。今年《指環王》全球熱播,200電話卡也順勢推出了指環王系列。此外,還有珍稀動物系列、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以及一些另類的異形卡。
值得一提的是,電信和聯通所發售的一些手機充值卡上所作的廣告,相當受年輕人的歡迎,動感十足,現代氣息濃厚,往往也成為集卡族們愛不釋手的珍品。
只要是喜歡的,就是集卡族們收集的對象,這也算是一種環保的愛好吧!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