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編年票,是指1992年以來發行的郵票,到目前為止有300多套,1000多枚。筆者是從九二年開始集郵的,所以幾乎沒有嘗到郵票升值帶來的喜悅。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郵市從1991年的大牛市逐漸過度到大熊市,只有1996年的四枚小型張幸免。九七以后,郵市從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發行量太大,這也是最主要的。1989-1991年郵票發行量已高達1800萬左右,小型張也有800-1200萬左右。而92年以后發行量象吹汽球似的猛漲,到94年達到頂峰,即郵票5000-8000萬甚至上億,小型張3500-4000萬。九七《香港回歸》竟創紀錄的發行了5700多萬,從此龐大的發行量將中國郵市推向了無底深淵。也許你會說,以中國13億人口來計算,四五千萬的發行量并不算什么,美國郵票發行量兩三億也沒聽說要打折。但你要知道,中國的紀特郵票絕大多數不用于寄信,并且不象美國郵票那樣有吸引力有許多海外買家光顧。所以其發行量幾乎就等于存世量。當然我國郵政部門也做了許多努力,分別在1995、1996、1999、2001、2002、2003年降低了發行量,并且還于今年銷毀了1992-2001的部分郵票,但現在看來作用并不明顯,該打折的還是打折。
(二) 設計及印刷水平。這十幾年來尤其是1992-1998年,郵票設計印刷的水平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比有了很大的退步。到九十年代初,隨著一批老設計家相繼退休極大的影響了我國郵票的設計水平。再加上五十年代引進的一批印刷設備的老化,又極大的影響了印刷水平,大家可以發現1992年之前,影寫版的郵票每年占大多數,而從1993-1998這幾年中,膠印郵票占到了2/3以上。當然現在的情況有所改進,影寫版的郵票又一次居于主導地位。
(三)主題的嚴重匱乏。大家注意從1992-2000年間幾乎沒有什么新的系列郵票問世,主要是完成1987和1988就開始發行的《水滸傳》及《三國演義》。1993和1994年發行了兩組《愛國民主人士》其設計實在不敢恭委,1995年發行了《桂花》完成十大名花系列郵票,《嵩山》完成了五岳郵票,1999年《普陀秀色》完成了四大佛教名山。1994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家》與1983年第一組的設計相差甚遠。但新的系列幾乎沒有。從2001年開始我國郵政部門相繼開始發行《聊齋志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民間傳說》《書法》等,但有一些還是有頭沒尾。其郵票的選題重要性決不亞于其發行量,所以好的選題,優良的設計及印刷和合理的發行量才是郵票能永久升值的保證。
作者:小文 來源:中國集郵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