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須擲地有聲 行情才風生水起 |
發布日期:2004-9-24 14:5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許多郵友都對9月行情有一種期待,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管理層大規模“銷庫”工作將在9月中下旬基本告一段落。由于長期壓迫郵市的“量”的大山被有效清除,市場能量可以得到最大釋放,而集郵大眾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更大程度地調動。因此,行情由此而深入展開,是必然也是自然。
但從近期郵市的行情表現以及發展態勢看,想在銷毀工作結束后順利展開行情,恐怕有相當的難度。最起碼,9月上半個月,市場依然慣性“歇夏”,幾個稍顯活躍的品種,如“毛澤東”、“雅典奧運”、“鄧小平”,雖分別由月初最低的43.50元、35.50元和28.50元,上翹到最高的49元、39元和36元,但近兩天又回調到低位的46元、36元和33元。
一方面發售方大張旗鼓實施所謂利好,一方面集郵者不言不語冷漠相看,雙方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政策與市場嚴重脫節,原因究竟出在哪兒?
必須承認,即將公布結果的銷毀工作,是管理層為重樹國家名片形象所做出的重大決策。但由于限定范圍為“1992-2001紀特郵票”,因此即使銷毀總量高達30億,對市場也難有特別明顯的作用力。兩個方面:其一,此次郵票銷毀的對象,是各地郵票公司庫存的“量”,而非市場自身的存在的“量”。即便這些郵票不銷毀,壓在公司庫房里,與在郵市流通的“量”也不構成沖突。只能這樣說,此次銷毀規模的大與小,力度的深與淺,工作的粗與細,對市場的影響,是間接而不是直接的。只有郵市行情大幅上揚,為這些郵票傾庫而出提供了可能的環境,它才會對市場構成壓力。而郵市行情大幅上揚,是下一步的事,不是現在;其二,近些年市場運行,主要形式為追“新”(形式)炒“新”(品種),前期2003小版霸氣十足走天下,近期偉人小版又成為當紅一族。而發售方,也迎合市場需求,不斷在“新”上下工夫。而此次銷毀的重點的1992-2001紀特郵票”,目前在市場,本身就是棄兒,根本不是資金運作的對象。從這個角度,此次銷毀規模再大,力度再深,也與市場隔了一道墻,即便起到相關作用,也十分有限。
市場不上不下橫盤,人氣不溫不火觀望,說到底,還是一個“等”字。等什么?等待管理層擲地有聲的新政策出臺。
現行出臺的一些政策,表面對市場有刺激作用,但往深里研究,仍脫不了從市場圈錢的嫌疑。如緊鑼密鼓實施的“新小版頻出”的政策,看似在救市,實則在害市。9月先后推出的5套新郵,除小版外,大版也清一色沿用準小版的設計思路,其中“漆器與陶器”每版13枚郵票,“綠絨蒿”每版12枚郵票,“人大50年”9枚郵票,“國旗國徽”只有8枚郵票。“雞血石印”雖為單一版式,但同前一款“鄧小平”一樣,每版8枚4套郵票,比小版還“小版”。10月份3套新郵,“邊陲風光”有小全張、“城市建筑”有小版,“清明上河圖”又為小版張設計(類同1997“黃山”)。燕窩、熊掌、魚翅一道接一道端上酒席桌,雖道道都是大菜,但必定要集郵大眾掏腰包,看得起,買不起,只能在一邊隔岸觀火。“新小版頻出”不僅助長了市場“追新(形式)炒新(品種)”的惡習,也導致市場資金大面積大幅度流失。管理層如果想保護市場培育市場發展市場,最根本一條,就是要結合郵市實際,從長遠角度考慮、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其實只有市場好了,集郵業務才談得上發展,發售方的經濟利益,也才能得到保證。期待管理層更擲地有聲的政策出臺,也期待行情能因擲地有聲的政策而風生水起。
來源:信息早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