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卡瘋狂打折的背后 |
發布日期:2004-9-23 19: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張華
近日到文化市場買電話卡,當問到有什么卡時,老板像講順口溜一樣說出一串名稱來:網通的96200卡、200卡、300卡,鐵通的96201卡,電信系列電話卡,吉通電話卡,還有名目繁多的IC卡及179╳╳各種類型的IP卡…我一下子不知所措,選擇無從下手,而當聽說各種電話卡全部打折,從八折到七折,五折,甚至有三折的IP卡時,我驚呆了:老天,電話卡這么“實惠”啊?!
但事情好像并不這么簡單。商家永遠是商家,雖然近些年來大都吆喝著要以消費者利益為中心,但大都含有作秀的成分,如果我們聞風而樂的話,只能自欺欺人了;于是有人擺出一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架勢,希望自己能真正嘗到甜頭。如今電話卡打折這么瘋狂,我們真正嘗到甜頭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一些自認為“理性”的人認為,眾電信公司將電話卡賣這么低的價錢,不過是一種促銷策略,類似買一送一的營銷模式,靠給消費者造成心理愉悅與滿足感來拴住他們的心,并最終靠規模經濟效應來賺取豐厚的利潤。
而這樣的解釋好像并不充分,邏輯上也有偏差。上帝給了我們明亮的雙眸,我們應該用它來發觀事情背后暗藏的玄機.我們首先應有三點疑問:其一,電信公司賣給終端客戶的一些電話卡低至三折而樂此不疲,那么電話卡的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其二,電話卡的話費標準合情合理嗎?大部分電話卡的市話前三分鐘一計費,這使得打電話不到一分鐘的消費者連連喊冤,而普通非IP類電話卡的長途話費非常昂貴,與其自身面對市井平民的市場定位不相匹配。其三,經常用卡類業務的消費者對所使用的電話卡滿意嗎?我聽到的大都是抱怨聲——抱怨IP卡糟糕的通話質量,抱怨電話卡有效期設置的不合理,抱怨用電話卡撥號上網時,“蝸牛”式的網速也要每小時花上三四塊等。
究其原因,是電話卡作為一種“預付費”業務這一隱性條件在作崇。先付款后打電話,這是消費者習慣了的游戲規則,而買卡之后通話質量不像電信公司當初承諾的那么優良、不能即時轉賬等問題即時出現了,money早已裝進電信公司腰包了,這個時候不遵守規則與職業道德的電信公司一般敷衍了事,遵守規則的公司態度也許會好點,聲稱要及時處理相關事宜并向上級反應,但大都無濟于事抑或沒了下文。更令人忽視的一個公開“秘密”是,在如今多家電信公司競爭的格局下,各公司拼命利用公共關系來拓展業務,對于卡類業務比較集中的大中專院校,有的電信公司利用各種手段爭取到在其學生宿舍的“落地權”,并與校方簽定協議,協議中一般有“排外”聲明,就是將來別的電信公司不得進駐。也就是說,真正使用電話卡的用戶——學生,根本沒有選擇哪家電信公司的權利,而只有選擇使用或不使用既定電話公司卡類業務的權利。這無疑是有失公平的。
電信分家曾一度被認為是百姓的福祉,中國鐵通等電信公司的掛牌成立也為電信業市場規則的完善帶來一絲曙光,然而現實情況卻應了民間的一句俗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電信行業自由競爭的制度安排與民間訴求下,各電信公司正在人為地反對競爭、制造壟斷,甚至強奸民意。五彩繽紛的電話卡瘋狂打折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其嚴重縮水的背后是電信公司瘋狂的尋租行為與道德缺失,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受損。然而,紙里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如果電信公司仍然長此以往而無動于衷的話,其陰謀詭計終會被揭穿,那雙罪惡的黑手也早晚會被市場經濟中那只“看不見的手”所擒獲。到那一天,所有的電話卡用戶將無不拍手稱快。
來源:天極網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