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雜志2004年第九期刊載《肩負重任、運籌未來》一文,內容為中國集郵總公司新任總經理秦洪建關于下半年重大集郵活動、發行集郵品、集郵企業經營理念和總公司未來的發展走向等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拜讀之后,筆者新添了一個“不解渴”的感覺和一個新的憂慮。
關于“不解渴”的感覺。秦總指出:“加強集郵企業的內部管理是總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過去,總公司在管理方面有過教訓,吃了苦頭。‘前車之覆、后車之戒’。”為此新班子提出三大措施,“一是實行財務集中管理,財務人員實行“派駐制”;二是對郵資票品、集郵品實行集中管理,成立了“儲運中心”;三是建章立制,重新修訂了《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重大事項議事規則》等多項制度。但是筆者讀后很不過癮、很不滿足。其實,過去的規章制度還少嗎,根本的問題在于如何貫徹落實,是一個監督和嚴查嚴處的問題。任何規章制度,字面上再完美、再無懈可擊,只要不落實,就是一張廢紙。集郵總公司應該在“查處”二字下決心、下功夫。
關于一個新憂慮。秦總談話指出:“今年的10月28-31日,中國集郵總公司將與中國金幣總公司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聯合舉辦‘2004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關于發行博覽會郵品的事情,經過努力爭取,基本上可以發行一種集郵者沒有見到過的、富有吸引力的郵品,在發行量上會照顧到各省的需求。在這里暫且給大家留一個懸念。”
筆者對秦總上述談話中“集郵者沒有見到過的”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并深感憂慮。因為集郵者沒有見到過的郵品,肯定是一個“怪”郵品,而“怪”郵品是遠離、背叛郵政通信母體的東西,類似“雙連體”、“多連體”、“疊色樣張”、“八仙郵票紀念樣張”,這種東西,是集郵市場的“興奮劑”,從長遠而言,對集郵事業是有害的,是“毒品”。
近些年來,我國發行的“怪”郵品還少嗎?相關部門在“新”、“奇”、“特”品種上殫精竭慮透頂,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用來支付郵資的通信郵票已經變成了發行部門的“商票”和投機者的“炒票”!而真正的集郵者因為平價買不到,逆反心理上升。至今,我國集郵事業、集郵隊伍仍然沒有回升跡象,難道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靠“怪”字是救不了集郵事業的!
作者:謝元宏來源:信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