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分拆方案即將揭曉 EMS可能先行分拆 |
發布日期:2004-9-19 9:2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新方案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各司其職,對中國郵政進行大改造。中國郵政將如何脫胎換骨?
初秋的某個夜晚,站在街角遠遠望去,位與北京西城區的國家郵政局陳舊的老辦公樓呈現一片斑駁之色。里面數以百計的郵政系統員工并不知道,在經過十年的彷徨之后,中國郵政即將面臨巨大改革。一位接近中國郵政的知情人士透露,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主導,國家郵政局參與制定郵政最新改革方案已經于近日完成。目前,十多項郵政主業的改革備選方案已經形式,正在等待國務院辦公會議的最高批示。
在新方案中,三個“操刀手”各司其職——由國家發改委充當“主刀”,針對中國郵政未來體制改革及上市問題進行充分規劃,財政部負責清算中國郵政未來專營業務的財政補貼,中國人民銀行負責郵政儲蓄的拆分問題。
記者了解到,中國郵政的改革將借鑒各國郵政“政企分開”的基本經驗,其中包括:修改《郵政法》,依法改革;繼續保持郵政公用性質,加強市場監管力度、郵政普遍服務不能削弱,保障郵政員工的既得利益,維持統一的郵政網絡;實行漸進式的市場開放,等等。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郵政的改革已經進入最后階段。
EMS先行分拆?
在最終的分拆方案出臺之后,中國郵政的未來方向耐人尋味。
被中國郵政稱為“生命線”的郵政儲蓄業務已經風光不再。本來作為攬儲機構,郵政儲蓄將儲蓄金存到中國人民銀行賺取利息差,沒有任何風險。但在未來這個業務將不再歸屬于郵政系統。根據央行的改革方案,郵政儲蓄今后將從一個單純的攬儲機構改制成郵政儲蓄銀行,獨立經營,并劃歸央行管理。
在另一個業務EMS上,一些跨國物流公司和民營速遞公司加速分食速遞市場份額,無疑讓中國郵政陷入更為艱難的境地。
目前,DHL、TNT、FEDEX、UPS等跨國快遞公司都已在中國搶灘布局,國內民營快遞企業也見縫插針。與EMS相比,它們的收費更合理,服務也更完善。據了解,在北京三、四環內的快件,這些公司可以保證當天送到,收費標準普遍是10元;五環以外的望京、上地等人員密集區的收費也是10元。“5公斤以下的商品,只要體積不是特別大,我們也不額外收費。”小紅馬快遞服務有限公司的一位業務員對記者說。這家民營公司是北京快遞市場業務量最大的公司。據了解,在中國,存在著數以萬計這樣的快遞公司。
與此同時,EMS一直在做著虧本生意。由于地方郵政部門并非獨立的核算單位,成本統一由國家郵政局承擔,因此為了完成國家郵政局每年下達的業務量,地方郵政部門毫無顧慮地將EMS業務打折。中國郵政在快遞業務市場的地位也日漸萎縮。從1995年起,中國郵政EMS營業額的年增長率只有2%,市場份額則以每年4%的速度遞減。EMS在國際快遞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由最高峰時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
今年5月,緩慢的郵政改革開始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關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作為國家郵政局主輔業分離改制的依據,在全國試點省市局所中推行。
進入8月以來,國家郵政局又悄悄地在全國多個區域進行EMS獨立運作試點。知情人士透露,郵政此舉是為了將各地EMS業務獨立出來組建全國性的EMS總公司,然后將EMS獨立打包上市。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中心主任劉剛說,將EMS首先分拆上市是明智之舉,在快遞這樣一個典型的競爭行業,監管者和市場競爭主體的雙重身份使中國郵政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目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做法是把速遞業務從郵政業務中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公司,由郵政部門控股。
橫拆還是豎拆?
如果EMS先行分拆的話,這將暗合“豎拆上市方案”的思路。
兩年前中國郵政“海外上市”的傳聞披露之后,中國郵政內部一直存在兩種上市方案的爭議。
最早被提出來的是“豎拆上市方案”。所謂“豎拆”,就是按業務模塊進行分拆,將非郵政業務包括速遞、物流和儲蓄等單個業務公司化,其中包含了分拆后分別上市的構思。專家認為,這種分拆模式受到了德國郵政的影響。
2000年11月20日,德國郵政股票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在上市之前,德國郵政經歷多年的重組和持續的擴張,最終成為集郵件、速遞、物流和金融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從2003年開始,德國郵政的快遞和物流業務統一在敦豪(DHL)的品牌下進行新的整合;為保證郵政普遍服務,德國郵政擁有專營權,范圍包括重量低于200克或者資費低于普通信函5倍的信函。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中心主任劉剛認為,“豎拆上市”之所以難以實行,這是因為剝離了各種資產之后,中國郵政本來就已經實力大減,一些省市郵政官員當然不愿再將余下的贏利業務繼續分拆。況且原有的網絡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重建新網絡的成本又太高。
在“豎拆方案”被各方否決之后,2002年底,國家郵政局開始組織設計新的郵政改革方案,其中主要內容就是“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6個省、市為主體組建一家國家控股的股份制郵政總公司,包含上述6省市郵政局的整體業務,爭取到香港上市”。
這種模式可以稱為“橫拆上市”,它與中國電信“分拆出中國移動并以部分擁有優質資產的省市網絡先行上市”的思路十分相近。
實施“橫拆上市”的理由是以最優良的資產上市。2002年,中國郵政的業務收入是510億元人民幣,實現贏利1億多元,京、滬、蘇、浙、閩、粵六省市的規模和效益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廣東在全國的比例超過10%,北京也達到7%。此外,六省市郵政的贏利狀況也比較好,2002年,僅北京郵政就實現收支差額約5億元,廣東郵政收支差額也達到2億元。
但是這種“靚女先嫁”的分拆方案遭到了不少專家的反對。曾在國家郵政局供職多年的郵政專家陶贛說:“郵政不能照搬電信的分拆模式,電信當初按地區分拆上市是因為電信行業擁有良好的核算體系。但是郵政不同,由于信件自動分揀機不能普遍應用,包裹等許多業務只能通過人工進行操作,所以在跨區域核算上存在著不準確的問題,同時核算的成本也太高。”
劉剛說:“郵政目前實行的是混業經營,這使得各業務的收支情況彼此分不清,這正是郵政上市遭遇的最大障礙。”他認為,郵政體系進行全程全網整體核算,即收入、支出由全國統一核算,全國務省市無論普遍服務還是快遞、郵政儲蓄,都是收入合成一個總額數,支出合成一個總額數,兩項之差即為整個郵政的盈利情況。這種各業務間成本收益核算不清不僅導致了財政部對郵政補貼占政策的嚴加把關,也間接地阻礙了郵政的上市之路。
一位關注郵政的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不能有效核算盈利與虧損業務的企業是國際審計行最不愿遇到的,如果中國郵政這一關過不去,就不可能進入資本市場。
因此,“豎拆”與“橫拆”之爭一直不斷。盡管國家郵政局多位高層領導都曾經公開表示,上市作為郵政改革的戰略非常明確,但中國郵政上市的具體方案始終不明朗。不過答案即將揭曉。
未來的方向
中國郵政的問題由來已久。
張琪四年前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分配在北京東城區郵政分局技術支持部。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鐵飯碗”,但27歲的他突然在去年底在北京某外資企業找了一份新工作。張琪對記者解釋他跳槽的原因是“原單位內部沒有活力”,他還多次勸過單位同事,“晚出來不如早出來”。
類似張琪這樣的郵政系統內部職工尋找退路的例子越來越多,他們正敏銳地感覺到變化的到來:郵政享受補貼的幸福時光已經逝去,以公用事業的光環掩蓋政企不分僅僅是郵政的一廂情愿而已。
自從1998年與電信分家之后,中國郵政仍然地位尷尬。盡管在3年前開始減員增效,但中國郵政的職工總數依然有50.6萬人之多;盡管一直試圖以新形象亮相,如爭取海外上市等,但在市場上中國郵政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情形依然屢展出現。由于壟斷與壟斷帶來的缺乏效率,公眾對中國郵政牢騷甚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郵政長期以來“權責不分、政企不分、公用事業與競爭性業務混在一起吃大鍋飯”造成的。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在2002年曾就“哪些行業應破除壟斷”進行調查,結果有47.5%的人給出的答案是郵政行業。
中國郵政的效率低下是由它的專營性質決定的。經濟學家茅于軾接受采訪時認為,壟斷行業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自然壟斷,第二種是人為壟斷,但擁有一個無形網絡的郵政顯然與鐵路、民航等寡頭壟斷行業的性質不一樣,因為它一直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國家的專營經濟。
幾乎每個專營事業都贏利,惟獨郵政除外。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郵政的普遍公共業務一直在嚴重虧損。 據一位郵政系統的內部人土透露,中國郵政一封普通外埠信函的郵資是0.8元,而全國平均投遞成本是1.1元,中國郵政每年為此虧損100億元。自從1998年郵電分家后,中國郵政虧損問題凸現,當年虧損170億元。從1999年開始,國家每年向中國郵政進行總計為170億元的“8531計劃”補貼,但中國郵政仍然難擺脫
虧損問題
到了2002年,中國郵政似乎迎來轉機。內部公布的財務數據表明,中國郵政當年的營業額為510億元,利潤為1.2億元。
但是必須考慮到即便贏利,這對有意橫拆上市的中國郵政來說,意義其實也不大——大部分業務還是虧損的。而且市場關心的是2003年郵政“斷奶”不再享受財政補貼后的贏利能力到底有多大,但是中國郵政并沒有公布2003年的財務數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