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由曾聯松先生設計,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在1949年9月 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在新中國郵票史上,已有多枚郵票展現過我國國旗。
新中國第一套展現國旗的郵票是 1950年7月1日發行的表現開國大典閱兵式宏大場面的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五星紅旗在毛主席正面像的后方,旗桿略向左偏,旗幟高高飄揚,很好地平衡了票面右下方的閱兵式場景。整個票面的明暗關系和刷色均處理得較佳,整體感覺十分和諧。在1980年建國三十年最佳郵票評選活動中,該套郵票被評選為最佳紀念郵票之一。而第一套以國旗為主圖的郵票則是1950年10月1日發行的紀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這也是首套采用膠雕套印工藝印刷的郵票。郵票全套5枚,同圖,只是邊飾刷色有所差異。郵票設計十分簡約,紅絲帶與和平草言簡意賅,純底色和無邊框構圖突出了國旗的莊重大方,文字的布置和下邊飾的設計很好地協調畫面,整體滲透著一種大氣之美。
J.4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第一組)是另一套以國旗為主圖的郵票。郵票采用影寫版印刷,全套兩枚。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重心落在票面黃金分割點上,在62mm×26mm的票幅上分外奪目。發行于 1979年國慶日的這套郵票,第一圖以藍天、白云、彩虹為背景,一派清新氣息,顯示出了設計者所說的“‘文革’結束,暴風雨剛過,雨過天晴”的氣象。第二圖以長城和山岳作背景,各元素的層次和虛實處理出色,彰顯國旗的莊重,觀者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從設計和印刷來說,此套郵票堪稱國旗郵票中的精品。在 J.10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第三枚郵票中,五星紅旗布置在票面上方,泰山和群鶴營造出一遠一近、一深一淺的景致,以較強的時空感表現出國旗的神圣。美中不足的是,旗幟姿態較為呆板,整體欠缺質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由清華大學的專家集體創作,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經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于1950年9月20日正式向全國公布。
第一套展現國徽的郵票是1951年10月1日發行的特1《國徽》。限于當時的郵票印刷水平,郵票采用了單色雕刻版加膠印底色工藝,沒法在色彩上還原國徽的風采,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但其簡潔的設計和細膩的雕刻,使郵票經歷歲月的沉淀,仍讓人回味無窮。1959年10月1日發行的紀6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第二組)再次以國徽為郵票主圖。全套4枚的郵票分別以不同的底色展現國徽,無框的設計使郵票整體較為舒展。郵政部門克服了國徽顏色層次多,對工藝要求高的難關,以膠版印刷,較佳地在方寸中還原了國徽,其印刷水平和效果在當時都屬上乘。
由盧天驕設計的 J.4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第二組)則選用了較為繽紛的底圖,但色彩和圖案的搭配繁而不亂,很好地烘托出國徽莊嚴的形象。郵票的同圖小型張,票和邊飾圖案有機結合,兩者很好地融為一體。莊重的國徽,多姿的彩帶,活潑的單線花紋和穩重的壓角印章,使得國慶節的喜慶氣氛欲然紙上。1998-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顯示了設計者設計理念之巧,國徽和花飾有機結合,巧妙地塑造了一個“ 9”字,帶出主題。花飾的布局上輕下重,很好地平衡了主圖下端的缺口,構圖穩重,加上高貴典雅的用色,使郵票經久耐看。
隨著我國郵票印制工藝的進步和印制水平的提高,設計者越來越少地受到硬件的限制,郵票能更佳地還原圖稿,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國旗國徽郵票亦愈加精美。我們有理由相信,即將誕生的《國旗國徽》郵票將以更佳的設計和印刷水平展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朱啟明 來源:中國郵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