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反轉 一廂情愿 |
發布日期:2004-9-12 10: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張吉弟
自從郵市走向低迷以來,市場人士日日夜夜盼好轉,管理人士千方百計謀好轉,可是總不見好轉。這表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郵市也已成為一個買方市場,不解決郵市究竟為誰服務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只有賣方的積極性,而無買方的積極性,談反轉,只是一廂情愿。
郵市變化不由人
記得98年末,郵市在經過了一年的滑坡以后,絕大多數市場人士看好99年的郵市,理由也是相當充分的。因為這一年適逢國慶50周年、香港回歸、國際郵展三大盛事,可以說是“三喜”臨門的一年。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郵市卻繼續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到了2001年初,沉寂多年的郵市終于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爆發了“井噴”式的行情,市場人士的精神也為之一振,以為郵市向好已成定局。但行情卻是轉瞬即逝。
今年4月管理層在“封庫”銷毀部分編年郵品的同時,還作出了“不與民爭利”的承諾,市場人士無不歡欣鼓舞,斷定郵市將出現反轉行情,可是連中級反現行情都未能延續。時間已過去四個月,“歇夏期”也接近尾聲,還是不見市場有多大動靜。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郵市的變化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人們想叫它好就能好起來的,盼它好就能盼得到的。
“妙”郵行情不真實
郵市自誕生以來確曾有過幾次大起大落,而每次大起大落都是人為因素所導致,都是由外因引起的。例如80年代郵市的崛起,源于集郵的解禁。90年代初,關閉郵市,純屬行政干預。90年代中期出現的“炒”郵熱,是“郵市股市化”的產物。隨后的一路滑坡,則是惡性“炒”作造成的后果。近幾年雖然“炒”郵的力度小了,但是,期貨交易,新郵“炒”作,依舊主導著市場的行情,也嚴重阻礙著郵市的健康、穩定發展。大宗郵品在“炒”家手里轉來轉去,并未進入終端消費領域,不管行情是漲是跌,都不反映集郵需求,其價格也不反映價值,不能視為真實行情。為此,在觀察判斷郵市行情時,不應以“炒”作為標準,應多關注集郵面的動向,把集郵需求作為判斷行情的主要依據。只有集郵大眾踴躍入市,零售商的生意好起來,郵市才是真正走好、走穩。
新郵不易聚人氣
近幾年管理層為激活郵市,可說是煞費苦心,在新郵發行上不知作了多少文章。如果集郵大眾真的愛上了新郵,真的相信了郵政,郵市早就好起來了,絕不會苦等7年之久。新郵之所以引不起集郵大眾的共鳴,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新郵有效需求不足。新郵發行量雖由3000萬套減至1000萬套左右。但集郵人數降幅更大,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預訂了新郵,還有一部分人不集新郵,愿出高價在二級市場上買新郵的人顯然數量有限。
二是政策激勵作用減退。在計劃經濟年代,管理層靠集郵公司這塊“金字招牌”,靠掌控的JT郵品調控市場,曾起到過“呼風喚雨”的效果。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后,壟斷、操縱已成為滋生腐敗的土壤,既傷害了集郵大眾,又毀了自己的信譽,造成了信任危機。
三是新郵收藏價值偏低。在過去發行的郵品中,市價超過面值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并不稀奇,也照樣有銷路,主要是集郵者認為它物有所值。90年代以來發行的郵品都歷經“炒”作,超過面值10倍的極少,大部分在面值以下,集郵者卻舍賤求貴,不惜重金去爭購老郵品,主要是集郵者認為新郵物無所值,收藏價值不大。隨著集郵多樣化,新郵就由普遍需求,變為部分集郵者的需求。管理層只掌控新郵這一部分,靠它去調控市場,很難左右全局。
眾所周知,郵市源于集郵,沒有集郵便沒有郵市。集郵是郵市賴以生存的條件,是郵市發展的動力源。遺憾的是“國家名片”已淪為投機籌碼,郵市活像個“賭市”,有做“莊”的,也有下“注”的,把一個好端端的藏品市場糟蹋得不成體統。其結果是丟掉了最大的服務群體,背離了收藏品市場規律,阻礙了集郵事業的發展。事態發展到這等地步,單靠運用經營技巧巳不能解決郵市存在的間題。這就必須正本清源,凈化市場,澄清輿論,端正方向,以誠信贏得客戶,以集郵促進郵市健康發展的。這也算筆者的“一廂情愿”吧!
來源:張吉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