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健初
“類小版”是一個新名詞,不同于“小版”,也不同于“準小版”。“類小版”特別指傳統大版越來越小的流行樣式。如“漆器與陶器”,大版規格為210 x 135mm,小版為200 x120mm,兩者之間區別十分有限,這種大版,就是典型的“類小版”。當然還不止是這一款,又如“國旗國徽”,大版規格是206 x131mm,小版規格也是206 x 131mm,大小版服裝統一。另一款“綠絨蒿”,大版規格120 x200mm,小版規格140 X200mm,首次出現本末倒置現象。“類小版”越出越小,“準小版”也大有出于“小版”而勝于“小版”的趨勢。如“鄧小平”與“雞血石印”,雖只有單一版式,但前者規格為176X 130mm,后者規格184x124mm,并且每版都只安排有8枚4套郵票(套版張),比小版還“小版”。
“類小版”也罷,“準小版”也罷,發行方如此興師動眾,目的是什么,又究竟為誰而“小版”?
最起碼集郵大眾的眉頭始終是緊鎖著的。最近市場出現的兩個黑色幽默,可以代他們說出心中的憤慨——
有一款“華南虎”超小版,規格為150 x121mm,每版6套郵票,面值16.80元,四周邊飾齊全。以為是發行方又推出了“版式三”,結果不是。一些新郵預訂數量多一些的郵商,由于取不到相應大版(全張一撕為二),索性將中間過橋的邊齒裁去,以假亂真,成為新款式的超小版。不少初學者不明其中奧秘,發現好玩,甚至低于面值(15元),紛紛解囊。賣者開了一條財路,集者多了一種款式,雙方皆大歡喜。
另有一款“鄧小平”準方連,印在同一印刷張上,中間有過橋,兩頭有邊紙。右下方印有郵票名稱。不少集郵老者見狀,連連感嘆才學疏淺,集郵多年,如此準方連還是頭一次耳聞。往里一深究,還是惡作劇。“鄧小平”只有單一版式,按常理,只要預訂4套,就應該取到一枚印刷全張(方連),但發售方“嚴格”破版措施,預訂戶只能取到這種撕了上下邊紙的準方連。
另一種笑話,國家郵政局如此小版頻出,也是在為中國集郵總公司制造麻煩。以9月5套新郵為例,除小版外,大版套套都設計為準小版,高的“漆器與陶器”安排13枚郵票,其次“綠絨蒿”12枚郵票,“人大50年”9枚郵票,“國旗國徽”和單一版式的“雞血石印”,更只有8枚郵票。不是版式規格小不好,而是版式設計越來越小,中國集郵總公司的破版工作也越來越困難。如“雞血石印”,小版4套郵票明明是一個方連,卻要將兩側的邊紙撕去,豈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而正是這一脫,又增加中國集郵總公司多少人力物力! <br><br> 肯定有預訂戶大批量預訂新郵,以獲得第一手新郵貨源,參與炒作從中謀利。發售方執“破版”之法如山,斬斷這些炒作貨源的源頭,對于郵市健康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弊。按理如此力措,這郵市應該白茫茫一片干凈,但非常遺憾,僅24日一天,新郵“鄧小平”,就有不低于6000版的成交量,“鄧小平”發行量為1110萬,扣除300萬非撕開的預訂戶數,剩下的800余萬折合成小版,只有20萬版出點頭。一天就有總量近1/30上市,如此大批量的小版,是從何處而來?
在準小版或類小版加大發行密度的同時,一方面新郵預訂戶作為真正的集者,取不到相應準小版或類小版;另一方面,大量小版以及類小版(“華南虎”)、準小版(“鄧小平”)又大搖大擺以高價上市。說到底,當真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