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中漫步
自從銷毀開始,常常見到各種報道說10年共計100多億的發(fā)行量銷毀了30億,總感覺這銷毀動作實在大,接近30%。可是又覺得數(shù)據(jù)不是很準確,粗粗一算98年全年的套票總值都達到了33億,這還不包括多余散票的發(fā)行量。
于是本人對每年的套票的發(fā)行量進行統(tǒng)計,因時間有限,數(shù)據(jù)不能非常準確,但基本能反映事實情況:
19921993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十年套票發(fā)行市值套票總值(億)1014.612.512.312.6 21.8
+(4.19)33.1
+(4.96) 27.3 21.2
+(4.03) 18.8
+(2.3)
184.2
+(15.48)
以上數(shù)據(jù)中帶括號的是指如動物、海底世界小版張系列等,此類概念含糊,似張似票。若按正規(guī)報道為小版張,估計未在銷毀之列。
除去這些小版張,十年所發(fā)行的套票總市值也達到了180億以上。這里面還不包括無法組套的散票的發(fā)行量,因為集郵公司收繳的多為套票,所以僅以套票計。若以十年發(fā)行郵票的市值來算,郵票總市值估計達到二三百億。若以三百億計,銷毀三十億,也只不過相當于十枚郵票銷毀一枚而已。
若三百億人民幣撕掉了三十億,多少也讓人心疼。可三百億“紙張”,銷毀三十億張,“何足掛齒”?
說郵票是“紙張”,或許很多人反對。可是如果郵票無法履行郵資憑證的本質(zhì),它和“紙張”又有何異?
包裹不讓貼,非本郵局銷售郵票不得使用,“集郵”郵票不能使用……等等等等,這都是中國特色的郵政所造成的。郵資憑證在某種情況下和“紙張”無異。郵政發(fā)行“紙張”的目的不是為了郵政業(yè)務(wù)上的使用,而是為了騙取集郵者的錢財。打著郵資憑證的旗號,卻在使用這些所謂郵資憑證的“紙張”時處處為難消費者(多年來包裹不讓使用自帶郵票、至今特快郵件乃不能使用郵票、讓自帶郵票的消費者到指定的郵局使用……這些都是鐵證)。
且不說它是紙張還是郵資憑證,就憑藏在深宮十余年也無法賣出的事實,以及“壯烈”銷毀的結(jié)局,就足以證明這些郵資憑證連紙張都不如。紙張勉強能給大伙涂鴉,可這些郵資憑證,卻落得個“壯烈”銷毀的命運。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與其說郵政下決心保護集郵者利益,下決心為中國集郵事業(yè)做貢獻,還不如說郵政又來做秀,“破釜沉舟”要把"撈錢革命"進行到底.
銷了不止一次了,蓋也蓋得手酸了.可是打折的仍然在打折,撈錢的仍然還在撈著.30億的銷毀給市場帶來了什么好處?看看市場的走勢吧,這次銷毀運動中,又有許多投資人套在了高高的珠穆朗瑪峰上……
中國郵市怎么了?非得采用資本家的手段來拯救中國集郵嗎?十幾年來才銷毀了一個30億,卻能在一年之中制造出一個30億來,這樣的銷毀有用嗎?
來源:中國投資資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