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銷毀郵票的大舉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片喝彩聲過后,新的問題來了:今后郵票還印不印?
有位朋友為此算過一筆賬:銷毀郵票前每年大約發行面值10億元左右的郵票,銷毀30億相當于3年所發行郵票之和。賬就怕算,一算就清楚了。如果今后仍按這個規模發行郵票,不出三年,又會有30多億面值的郵票問世。到那時該如何呢?是否再銷毀一次?所以人們在關注銷毀郵票的同時,更關心郵票今后怎么發行。一言以敝之,即不可再造打折票。
如何才能不再造打折票呢?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打折票是如何造出來的。應當說郵票打折是伴隨著郵市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此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一是打折票是指未使用過的新郵折價銷售;二是進入郵市的新郵雖然仍具有郵資憑證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收藏價值。概念明確了,問題就清楚了。郵票作為郵資憑證在郵政業務窗口出售時,是無論如何不能打折的,因為郵票本身沒有價值,它體現的是郵政服務所付出的成本;與此截然不同的是,當郵票進入集郵市場后,它就不僅只是一種憑證,它已經轉變為一種商品,所以有人叫它“商業票”,非常準確。因為郵市不會承擔郵局業務的。既然已經轉化為一種商品,當然就存在打折銷售的可能,通俗點說,其實就是“處理”。打折這一說法蒙蔽了大眾的視聽,如果說處理品,大家就心明眼亮了。
通過以上分析,不言自明,郵票在郵局發售,不是商品,只是憑證,不存在打折問題,也就是不會產生處理品。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紀特郵票不在郵局出售(郵局現設有集郵柜臺,但它所出售之郵票并不是為郵政業務需要),而是在郵票公司(也稱集郵公司)出售。人們現在常說郵票發行體制不順,究其根本,指的就是新郵由郵票公司發售。
為什么新郵由郵票公司發售就會出現問題呢?這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 郵票公司的業務與郵政通信業務毫不相干。雖然郵票公司設在郵政部門,而且它的收入也計入郵票收入,但是它的業務其實與郵政通信業務是風馬牛:郵局出售郵票是把它當作憑證;郵票公司則是把它作商品賣。把這樣一個部門納入郵政之下,并當作郵政業務來對待,可謂是滑天下之大稽。二、郵票公司的利潤應來自集郵收藏品的銷售。有人會問,郵票不也是集郵收藏品嗎?沒錯,郵票也是集郵收藏品,但要注意,只有收藏者需要的那部分才是收藏品,這也就是發行量始終為人們關注的原因。換句話說,郵票作為收藏品,只有被收藏者收藏的那些,而不是郵票公司自認為的它所銷售的全部郵票。這一點是一個最大誤區,也是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根本所在。
這樣一種錯誤的理念,掩蓋了郵票公司真正的利潤來源。所有現在官辦的郵票公司,當他們在特權之下以低于面值的批發價拿到全部郵票后,所考慮的就不再是郵政的利益,而是這一本萬利所帶來的巨額利潤。當真正的集郵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郵票時,怎么辦呢?盡管有關部門一再表白郵票打折與其無關,但郵市中永不間斷的打折票其貨源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寓言是人們是不會忘記的。為了追求利潤,完成任務,郵票發行部門不再考慮郵票賣出去會流向哪里,只要有錢賺就行,不知此時他們是否還記得他們也是郵政一分子。然而,市場是無情的,當用戶們發現郵市里的郵票用在通信上可以獲得巨大收益時,大量的從集郵業務中賣出的郵票又回流到通信業務中。這是合法的,但是不合理。不久,郵政業務部門奇怪地發現,信函量呈上升趨勢,可業務收入卻未見增長。當謎底終于被揭開后,郵政業務部門就宣布不收寄這些貼有從郵市購買的郵票的郵件,結果一片嘩然這樣一來,郵票發行體制上存在的缺陷暴露無遺:現在的集郵業務收入其實是變向盤剝了郵政的利潤。郵政為此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郵票發行體制的缺陷是打折郵票的搖籃,帶來了諸多的嚴重后果。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殷新章先生在《中國集郵報》7月2日所發表的文章《消滅打折,決非一“毀”了之》他在文章中分析得非常透徹。綜上所述,解決問題必須治本:只有理順郵票發行體制,才能徹底消滅打折票。
來源:集郵博覽 作者:趙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