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用什么態度回應人大代表議案作者:方曉
(收藏拍賣導報2004年8月19日報道)郵人尖銳指出,郵政管理層給人大代表的答復,有的拐彎抹角,有的模棱兩可,有的避而不談,有的像是外交辭令。
日前,本報記者獲悉,今年兩會期間,楊先龍等30多位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關于認真解決國家郵資票品長期深幅打折問題的議案》,已得到國家郵政局的書面答復。幾位集郵者、市場人士看到這份答復以后,都感到十分氣憤,他們認為這絕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答復。
此答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國家郵政局列舉了自1998年成立以來,對郵資票品在集郵市場打折進行綜合治理的9條措施。第二部分則闡述了下一步擬采取的4條措施。其中,列舉的相當一部分措施都是今年兩會以前、甚至是幾年以前就開始實施的。如自2004年1月1日起,所有郵政局允許客戶自帶郵票郵寄包裹;將紀特郵票按面值5%結算調整到按面值80%結算,擠壓了郵政企業低面值銷售郵票的空間;對紀特郵票的發行、預定和銷售方式進行改革,其中包括發行大版小版兩種版式、取消大戶預定、零售部分紀特郵票以及年冊由國家郵政局統一管理,年底再下發各省;此外,還有加強內部監督,制定了《郵資票品銷售管理工作處罰和獎勵辦法》;1999年和2003年兩次銷毀郵資票品等。
國家郵政局認為,通過上述措施,“集郵市場上新發行郵票數量已明顯減少,今年發行的紀特郵票市場價格絕大部分沒有發生低于面值現象,2003年年冊市場價格幾個月來一直在面值上下波動,1992年以前發行的紀特郵票市場價格在高于面值的基礎上穩步上升,1992年至2002年紀特郵票的打折幅度大大縮小”。
按照這個評價,現在的郵市應該是欣欣向榮。但據8月17日北京郵市市場行情顯示,今年新發行的郵票中,部分郵票大版如《桃花塢木版年畫》、《民間傳說——柳毅傳書》等都在打折。而1992年之前發行的紀特郵票也并非都高于面值銷售。如1989年發行的《孔子誕生兩千五百四十周年》郵票,面值1.68元,現今市價為1.5元左右。1992年至2002年的紀特郵票的打折幅度雖然有所上升,但仍有相當部分郵票在面值以下。如1993年發行的《竹子》小型張面值5元,現今市價仍在3.5元左右。而1997年發行的《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面值發售價120元,目前仍在30元左右,還不到發售價的30%。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人大代表的議案是根據今年兩會之前郵市存在的郵票長期深幅打折現象提交的。國家郵政局為什么會用1998年以來采取的多種措施進行回應呢?有市場人士反問,既然國家郵政局早已采取了種種措施,人大代表的議案是否顯得多此一舉了?或者是否可以反過來理解,國家郵政局自1998年以來采取的各項措施并不見效,有些甚至加劇了郵資票品的打折,所以才有了人大代表的議案呢?如果是這樣,把這些措施列舉一遍又有什么意義呢?還有人猜測,國家郵政局之所以列舉1998年以來采取的種種措施,是因為國家郵政局成立于1998年。這讓人們嗅到一種推卸責任的味道——郵資票品長期深幅打折早已有之,而成立于1998年的國家郵政局一直在忙于治理。也許當年的國家郵電部對此難辭其咎,但從市場上看,目前打折幅度最深的卻是1992年到2002年的紀特郵票。
最令人失望的是,人大代表議案中要求郵政部門進行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這一核心內容,這份答復卻絲毫未提及。
這份答復的第二部分列舉了四條計劃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結合郵政部門政企分開的改革,對集郵業務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實行專業化經營管理,將紀特郵票納入財務賬內核算,用改變經營機制和采取經濟手段杜絕郵局內部低于面值銷售郵資票品。”分析人士指出,“結合郵政部門政企分開的改革,對集郵業務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這與人大代表議案要求“從根本上改革郵資票品的發行體制,集郵公司和郵政部門應該實行政企分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僅是在目前運行體制之下,郵政業務內部管理的改革,而人大代表提出的是發行體制的改革。
緊隨這條措施之后,答復中又提出“加快實現郵政綜合網郵資票品管理系統在基層郵局推廣,以能夠掌握基層部門收到、銷售、留存紀特郵票情況,解決郵資票品運行過程中的監控問題。”有郵人認為,這恰恰說明決策層是要加強對基層企業日常運行的控制,是讓政企之間聯系得更加緊密。這也就相當于是在宣示:中國郵政不會實行根本的體制改革,不會實行政企分開。
另外,計劃采取的兩條措施一是銷毀1992年至2001年的庫存紀特郵票,二是根據需求量發行郵票,提高設計、印制質量,多出精品,并確保政治類題材郵票的市場價格高于面值。第一條已經實施,第二條沒有任何具體措施作為保證,更像是一種“表態”。
這份答復令人疑惑的地方還有不少。例如說取消了新郵的大戶預定,那么市場上成包成封的新郵從何而來呢?人大代表在議案中提出“郵票不僅應當用于普通信件,還應當在包裹、特快專遞上使用,取消包裹、特快專遞不能使用郵票的規定。”現在的現實是,用戶可以在收寄包裹時貼用郵票的文件出臺了,但基層郵政企業拒收郵票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快專遞同包裹一樣,其根本屬性也是信件,卻不允許用戶貼用郵票。事實上,在特快專遞上貼用郵票,既可以加大郵票的消耗,又能為集郵者增加新的收藏品種,所以一直為廣大集郵者所期盼。但是在這份答復中,對此事只字未提。
郵人的總體感覺是,這份答復沒有從正面回應人大代表的議案,有的拐彎抹角,有的模棱兩可,有的避而不談,有的像是外交辭令。據了解,目前楊先龍代表正在對國家郵政局的答復進行深入研究,本報將對此事繼續關注。
相關鏈接
人大代表議案中的七項建議
一、從根本上改革郵資票品的發行體制,集郵公司和郵政部門應該實行政企分開。集郵公司應當脫離郵政部門,應該同廣大消費者一樣向郵政部門購買郵票,而不得享受任何打折優惠。
二、郵票、郵資封等票品應在郵政窗口銷售,除滿足收藏購買外,剩余的應當在全國所有的郵政窗口敞開銷售,供消費者使用。
三、郵票不僅應當用于普通信件,還應當在包裹、特快專遞上使用,取消包裹、特快專遞不能使用郵票的規定。嚴格執行不準使用“郵資已付”戳的規定。
四、紀念、特種郵資票品在發行期內出售,超過發行期的郵資票品當按照國際慣例全部公開銷毀。
五、為解決郵資票品10年打折的歷史問題。全國上下郵政部門應當進行一次徹底地清倉查庫,將1992年至2002年沒有售出的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小型張、郵資郵簡、郵資封、禮儀郵資封、郵資片、特種片等全部銷毀,并公開銷毀數量及品種。
六、今后發行郵票要總量控制,科學決策,多發精品,避免粗制濫造,避免國家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
七、要維護郵資票品國家名片的形象。對一些重大歷史題材、政治題材的票品打折現象,郵政主管官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深刻的反思。
來源:中國商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