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愛好者不同于投資者,集郵愛好者也不同于郵商,但集郵愛好者也會產生投資行為。一般來說,集郵者的這種投資行為都帶有偶發性的特點。就是說,在長期的集郵活動中也會出現偶然的投資行為。如果“集郵者”的集郵活動是以投資為目的,或者專事郵品的買賣,那么他并不是集郵者而是投資者或者是郵商。投資者與郵商又有所不同,郵商是專門對郵品進行買賣的人,并以此為業;投資者則不然,他不以此為業,他的目的是投資,在郵幣卡市場中什么能賺錢投資什么,他也許今天炒郵票,但可能明天去炒磁卡,他甚至可能對郵票一竅不通,但并不妨礙他在郵市中倒買倒賣。投資者炒作郵票具有很大靈活性,可以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郵市熱時進來,郵市冷時出去。郵商則是無論春夏秋冬,長年為集郵者服務,他們是集郵文化市場的從業者。社會多元化,人們在社會中的職業也可能具有兼容性。因此,也不排除郵商也參加郵票的炒作,集郵者偶發性投資也可能呈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特點。但集郵者、投資者、郵商等具有不同性質的社會人在集郵市場中只扮演一個主角色。集郵愛好者的活動主線是對郵資票品的收藏與研究、郵集的編組與展覽等,投資行為只能是偶發性出現,許多集郵者甚至在一輩子的集郵活動從未出現過投資行為。集郵者收藏的郵票的增值效應,并不由集郵者主觀愿望而產生,郵票收藏與投資行為完全不能等同起來。
集郵者的偶發性投資行為常常具有不可預見性。湖北一位集郵家,在介紹他的集郵生涯時,頗為得意地介紹了他對“中銀錯片”的投資。當他得知該片的錯誤和郵政部門明令回收后,他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他下手早而狠,大大賺了一筆。他用這筆錢豐富了他的郵集。如果沒有這次投資,他的郵集可能不會有后來的成績。集郵者投資行為的鮮明特點是利用郵識。這位“中銀錯片”投資者,顯然知道郵品的市場價值規律,回收的郵品,存世量一定會非常少,它日后價格暴漲是鐵定的。在集郵隊伍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
1982年前后,我國各省市紛紛成立集郵協會,集郵隊伍開始迅速擴大。部分具有投資意識的集郵者他們意識到郵品將會出現供不應求的趨勢,因此在短期內出現超出個人收藏需要的郵票購買量,當這些郵票完全在他們預料的暴漲后,他們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并再用于其他郵品的收藏。
1985年初,筆者出差到安徽淮南,在蔡家崗郵局發現有JF3“國際民航組織成立四十周年”和JF4“中國南極考察”兩枚郵資封出售,但要搭售“M1”花卉美術郵資封,于是筆者將柜臺內的十來枚JF3和JF4全部買下。但筆者這種行為還不是投資行為,因為至今筆者沒賣出過JF3和JF4郵資封。投資行為的“賣出”過程非常重要,沒有這個行為就沒有完整的投資行為,也無法稱其為投資。筆者認識一位已離休的集郵者,在“春節”、版張價格達到300元時,他把手中唯一的一個小版冊賣給了郵商,而在該小版冊跌落到90元時他又到夫子廟郵市購了一個回來用于收藏。這算得上是小小的投資行為。而那些專事投資者一般都是批量的買賣。
事實上,具有投資意識的集郵者遇到一些已經漲價而還處于平價的郵品,或者遇到一些在未來一定要漲價的郵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購買下來。但因為這種機會并不太多,只有偶然而為之。
集郵者具有投資意識并不是壞事,它可能為你帶來一個真正的意外驚喜。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李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