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發行體制才能治本
吳貴祥
近日,郵政高層承認了郵票發行政策的失誤,且面值30億元的郵票銷毀工作也正在進行。然而就今年發行的郵票而言,很多郵人發現,郵票發行的品種反而增多了。如《甲申年》郵票雖只發行一枚,且為80分的平信面值,但通過發行部門精心炮制,開發出的猴兄猴弟達5種之多。此外,還有會員票、郵資片再次擴容。一方面在“銷毀”,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設法增加發行品種,眾多郵人質疑:“銷毀”作用何在?同時他們也紛紛指出,“銷毀”畢竟只是治標之舉,郵品發行體制才是郵票打折和郵市長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郵品發行方式背道而馳,發行渠道不暢。近年來,郵政部門根本不滿足于集郵者對紀特郵票的零星購買,而直奔郵市賣大戶,以致出現“郵局不賣紀特票,郵市紀特票成堆”的奇怪現象。
郵品發行監管不力,違規不斷。目前開展的“專項整治”只是階段性工作,難保整治過后違規不再死灰復燃。畢竟受到查處的基本是一些副局長或公司經理等替罪羊。據了解,實際上如果沒有“一把手”的指使,作為副職領導是不可能冒丟烏紗,甚至丟飯碗的風險而明知故犯的。這也是導致一些基層郵局敢于頂風違規、屢查屢犯的主要原因。
許多郵人認為,消滅打折票,振興郵市,既要有銷毀郵票等治標之策,更要有郵政發行體制改革的治本之舉。尤其是紀特郵票的發行方式應與國際接軌,發行期內在郵政窗口敞開銷售,發行期過后,未售出的紀特郵票予以銷毀。惟有如此,我國集郵事業和郵市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炒作行情難走遠
張建初
對于郵市,入夏之后的最大利好,莫過于管理層做出銷毀1992年至2001庫存紀特郵票的決定。
此次“銷毀”的目的是扭轉市場嚴重的花票打折局面。但市場最“光彩”之處,仍是一些本來市價就不低的炒作品種。它們借“銷毀”利好東風,連上幾個臺階。其中最典型的,當數2003年小版新“掌門人”《毛澤東》小版。短短月余,其就從40元以下上攻到60元以上,強行突破了前期最高位。另一款主打品種“世界杯”小版,也在京滬兩地郵市當起了“霸王”。而大多數品種與6月中旬相比,漲幅都在50%以上。這種短線快速增值效應,為市場帶來了巨大隱患。
郵市真正的基礎是集郵大眾,他們的好與惡,才代表了郵市發展的方向,也決定了郵市的沉浮。而能讓集郵大眾為之心動的則是《齊白石》、《紅樓夢》等早中期題材優秀的郵票。如果這些郵票始終處在沉寂狀態,那么即使郵市能走出一波三折的行情,也是虛浮不定。換句話說,郵市目前需要的是投資型行情,而非炒作型行情。
郵票價值要回歸
吳榮先
從6月25日“銷毀”啟動,至今已一個月,而打折票的價格仍在面值以下徘徊,只有其全部恢復到面值以上,郵市行情才算真正到來。
從1992年的增量編年票到2003年的新郵,曾一度出現90%以上都打折的今古奇觀。今年3月人大代表的提案,促使郵政不得不采取措施,解決這一年多的積弊,“銷毀”便是措施之一。然而雖然銷毀了面值30億元的郵票,但銷毀品種仍未見好轉,打折票依舊打折。
對于鐵桿郵迷來說,只要打折票還在打折,炒新還在繼續,那么郵市就不可能真正復蘇。他們希望國家郵政部門繼續出臺利好政策,諸如特快專遞使用郵票、高值票可兌換低值常用票、鼓勵團體收購打折票、改郵資總付為貼用郵票、撤銷劣跡斑斑的放貨公司、懲治違規倒賣郵票的郵政人員、遏制炒新邪風、半年內賣不完的新郵及時銷毀、盡快推出符合市場的調價表等等,以使打折票能盡快徹底消滅。
來源:中國商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