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央視再次關注郵市,筆者聞之認為其傳遞出三個信息:1.宣布銷毀僅僅過去十天,郵市又重歸低靡,幾乎所有的郵商都是被套牢者。2.打折郵票是郵市這幾年最普遍的招牌,從2000年開始,郵政部門已經開始體味到打折郵票的惡果,這就是在信函業務持續增長的同時,收入并沒有同步增長。3.郵政總局官員表示,郵政部門不應參與郵市經營,不與民爭利。
盡管此次銷毀為歷次之最,但僅僅銷毀了1/10編年郵票,且是未進入流通的庫存票,自然對郵市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筆者在上周的文章中已談到,此次銷毀的主要功能是振奮人們精神。集郵者和郵商手中的編年票占絕大部分,加上郵市越不景氣,參與集郵的人越少,就目前而言,他們手中的編年票要增值或解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銷毀之后,雖然堵住了放貨的源頭,保證了現今郵市不再雪上加霜,但如何讓在集郵者和郵商手中的編年票保值或增值將是更為艱巨的任務,這恐怕不像銷毀那樣容易吧。這個問題不解決,集郵隊伍的發展壯大,集郵事業的繁榮昌盛,都將是空話一句!
在上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打折郵票還不會消失,打折郵票用于郵政通信的情況還將繼續存在。打折郵票的始作俑者是各級郵票公司。從打折郵票中榨取的利潤早已刻入郵政豐碑或肥私囊,原本寄希望于編年票集郵專用,只要付出紙張和印刷成本既可,但始料不及的是,各級郵票公司的大量拋售,使編年郵票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越是打折,越是流向郵政通信渠道,令人或單位的用郵大戶們都從郵市買打折票使用,節約了寶貴的資金。于是只能讓郵政通信部門來償還透支的勞務費用,便出現了信函業務持續增長的同時,收入并沒有同步增長,郵政通信部門與集郵者和郵商們分享了受害的滋味!我們現較今關注各級郵票公司放貨動向,恕不知,廣大集郵者郵冊中和郵商手中的編年票,如果都涌向郵政通信窗口的話,那么對郵政來說可是滅頂之災了!
郵政總局官員表示,郵政部門不應參與郵市經營,不與民爭利。這對郵市似乎又是一大利好。且慢樂觀,這里的郵政部門成分是很復雜的,它包括各級郵票公司嗎?從現今來看自然包括,那么是否意味著它們專營新郵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郵票公司從郵政剝離是早晚的事,剝離后的郵票公司同郵商沒有什么兩樣,那么他們繼續壟斷新郵?不與民爭利?其實,郵政部門實行政企分離后,代表國家行使郵政管理的部門不應參與郵市經營,不與民爭利,各級郵票公司完全應該同郵商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通過正當手段來競爭了!
大江南收藏 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