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 么 在 變 味 吳貴祥 |
發布日期:2005-1-22 10:1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什 么 在 變 味 吳貴祥
新華社2004年12月13日向各媒體電傳了該社記者劉菊花采寫的專題報道《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報道記述了國內近期一些新郵票受人為炒作的現象和北京郵市的部分經營者、集郵者對當前中國集郵活動,主要是郵市交易的看法。文章一經發表,在集郵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問題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管理司司長劉建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談話。
劉建輝說:“郵票本身只是郵資憑證,它的第一功能是郵寄,只有過了發行期才進入特殊投資商品行列。國外郵市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郵者和收藏者,集郵者一般都是長期的客戶,以收藏、鑒賞、研究為主,不是為了賺錢的。中國郵市的服務對象有一部分是集郵者,但現在主要是炒作者,這些人期望短期得到回報。在中國集郵市場,你不能以市場價格作為評判郵票好壞的標準,許多制作精良的郵票不一定被看好,郵市主要是以炒作為主,被投資者所操縱。這是很不正常的。”
劉建輝認為:“真正的集郵者將集郵作為一種愛好和樂趣,而不是以投資和保值增值為目的的。由于近20年來新聞宣傳的誤導,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炒作郵票可以賺錢,把集郵活動變味成投資!
作為主管郵票發行的郵政官員在公開場合的談話,應是代表國家郵政的立場和態度。所以此言突出體現了郵政官方反對集郵者進行郵票投資的觀點,認為集郵者進行郵票投資,甚至有保值增值的想法都是種不正常的現象,投資使集郵變味。
不知劉司長是真的對集郵缺乏了解,抑或根本不懂集郵,還是為了郵政的自身利益有意誤導集郵者,作為郵票發行部門的權威人士,竟然發表如此有失水準的言論?我國集郵界的前輩們早就對集郵的作用高度概括為八個字:怡情、益智、儲財、交友!皟ω敗本褪瞧渲械闹匾豁。于是郵人們又把集郵者分為學習(求知)型、研究型、娛樂型、保值增值型及綜合型等多種類型。并且這不僅限于我們國內,而且世界各地的集郵者也基本如此。同時,各種類型的集郵者也并非一成不變,通過長期對郵票的接觸和熏陶,純粹的保值增值型或單一的學習型等集郵者往往會轉變為學習、研究、娛樂、保值增值等兼而有之的綜合型集郵者。
當然,劉司長也可能并非真的不懂集郵,而是出于郵政自身利益考慮,有意對集郵者進行誤導,希望集郵者都把集郵僅僅作為一種愛好和樂趣,而不應該計較所集郵票的經濟價值,不應該考慮所集郵票今后能否保值增值。如此集郵者就不會為新發行的郵票跌破面值而怨聲載道,不會為郵票長期打折而退出集郵隊伍了。此外,還真想不出劉司長的談話會有其他的什么含義。不過集郵者又不都是三歲小孩還沒那么容易被糊弄吧,甭說是集郵者,就是任何的收藏愛好者,都不至于傻到省吃儉用,不惜代價去購買明擺著今后將會不斷貶值的收藏品吧。如果郵票都貶值到花紙頭的價值,可以肯定集郵事業的末日也就到了。
“郵票本身只是郵資憑證,它的第一功能是郵寄,只有過了發行期才進入特殊投資商品行列。”這話講得倒沒錯,但這正是集郵大眾呼吁多年,并質問郵政部門的一個問題。近年究竟是誰將紀特郵票脫離其郵資憑證的基本屬性,使紀特郵票逐漸變味成”集郵郵票”的代名詞?是誰造成郵政窗口難覓紀特郵票的蹤影,而郵市紀特郵票卻成堆呢?難到郵商手中大批量的紀特票都是自己印出來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集郵者或郵政用戶將紀特郵票用于寄信、寄包裹等竟然屢屢受阻。明明是郵政部門自己人為將普通郵票和紀特郵票劃分為”通信郵票“與”集郵郵票”,可如今郵政的官員們卻反倒振振有詞,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勢,向集郵大眾說起教來了。
由此可見,真正變味的不是集郵,而是郵票,是郵政決策者的思想觀念和人心。而變味的原因在于變質,說明郵票在變質,郵政決策者的觀念和人心在變質。食品變質可以倒掉,郵票變質也可以扔掉,可郵政決策者的觀念和人心變質了,就不是隨便倒掉或扔掉那么容易解決的問題了,弄不好危及的將是整個集郵事業和郵政發展的前途與命運。
大江南收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