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會員特供郵品 中國集郵報 張萬國
時間已到了2004年歲末,10月中旬發行的會員特供郵品特制“柳毅傳書”小本票在我們這里至今未與廣大會員見面,近日卻傳來一個不妙的消息,該郵品在郵市上已開始打折,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令人唏噓不已。如今,對于該郵品供應時買還是不買,讓我這個具體為會員辦事的人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買吧,屬于自動放棄了會員應享受的權利,對會員不好交差;買吧,又于心不忍,明擺著是“面值”不符實的東西,得不償失,對會員更不好交差。
自1991年單位成立集郵協會,并同時成為市郵協的一個基層分會以來,像大多數會員一樣,我們目睹和經歷了會員特供郵品的一系列曲折和變化,也體味了像1999年“郵展封”與1995年“世乒賽”小全張那樣的“冰火”兩重天的滋味,而它們在市場的懸殊表現,讓會員不禁要問,同樣是會員特供郵品為何差距就那么大呢?如果說前些年會員對特供郵品還處于不太在乎的話,那么隨著2002年會員專用郵票冊的推出,尤其是此冊特地開辟了會員特供郵品之專頁,無疑將會員特供郵品推到了一個舉足輕重引人注目的地位,也將會員特供郵品的供應方式推到了前臺。
一船情況下,會員特供郵品的供應對象是上一年交納了會費的會員,而多數情況下是按照會員總數的一定比例來供應的,也就是說,即使是多年的老會員,也不一定能夠集全所有的會員特供郵品。會員特供郵品的發行初衷是為了增加協會的凝聚力,可實際操作中往往事與愿違。像2002年的“中秋節”小版張,就是按照會員總數的25%供應,大多數會員只好與之失之交臂,插冊中的空空如也令人很無奈,會員積極性因此受挫,并怨聲載道。而2003年的會員特供郵品是“中國2003第十六屆亞洲國際郵展”加字小版張,供應方式發生了改變,那就是凡上年交納會費的會員人人有份,體現了人人參與、人人平等的精神和原則,會員皆大歡喜不經意間問題也就出現了,會員特供郵品繼加字小版張之后,又推出了加字小本票,不僅簡單重復,毫無新意,郵品形同雞肋亦不太被會員認可,特別是它們在郵市的差勁表現足以說明問題。我一直鬧不明日,全國注冊的會員人數也就300萬左右,既然是會員特供郵品,按理說是以會員人數對號入座印制發行的,區區300萬左右的量是很有限的,為何還會打折?有時供應會員還斤斤計較地要按比例進行,而郵市上那些批量的會員特供郵品又是從何而來的?那就更叫人弄不明白了。
2005年即將來臨,我們真誠地希望會員特供郵品出新出彩,無論從題材、形式、規格等要與普通郵品有明顯區別,而不是簡簡單單加一個會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