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明確表態:郵票不是投資對象 |
發布日期:2004-12-27 6:3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郵政明確表態:郵票不是投資對象作者:徐治敏 不久前,沈陽一家小學將所謂“郵票投資”納入“財商教育”課,在集郵界引起強烈反響。有集郵者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郵票遠非理想的個人理財工具,集郵的“保值”作用向來是排在其全部功能的最后。毋庸諱言,惟有中國卻將集郵市場運作成了‘資本投資’甚至投機市場,退一步即便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注定只能是發展進程中暫時的非正常現象。尤其是炒作發行期內的新郵,依據國內現有法規亦屬明顯違法經營。”
或許是感受到了這一熱點議題,同時針對中國集郵的現狀,中國最具權威的官方新聞通訊社一一新華社2004年12月13日向各家媒體電傳了該社記者劉菊花采寫的專題新聞報道《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報道記述了國內近期一些新郵票受人為炒作的現象和北京郵市的部分經營者、集郵者對當前中國集郵活動,主要是郵市交易的看法。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國內郵市的主管部門國家郵政局內負責郵資票品發行工作的郵資票品管理司司長劉建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態,“郵票本身只是郵資憑證,它的第一功能是郵寄,只有過了發行期才進入特殊投資商品行列。國外郵市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郵者和收藏者,集郵者一般都是長期的客戶,以收藏、鑒賞、研究為主,不是為了賺錢的。中國郵市的服務對象有一部分是集郵者,但現在主要是炒作者,這種人期望短期得到回報。”“在中國集郵市場,你不能以市場價格作為評判郵票好壞的標準,許多制作精良的郵票不一定被看好,郵市主要是以炒作為主,被投資者所操縱。這是很不正常的。”劉建輝說,“真正的集郵者將集郵作為一種愛好和樂趣,而不是以投資和保值增值為目的的。由于近20年來新聞宣傳的誤導,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炒作郵票可以攢錢’,把集郵活動變味成投資”。此言顯示,中國郵政站在官方立場支持了反對“郵票投資”說的觀點,確認任何“郵票投資”是很不正常的,投資使集郵變味。而新華社記者也在報道中提出“郵資憑證,還是投資工具?”、“是4次炒作狂潮,還是4次集郵熱潮?”等質疑后,進一步指出,“郵市炒作現象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日本也曾發生過,歐洲戰后也曾經出現過,都是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規范中出現的畸形行為。這些國家的郵政部門都通過嚴格市場監管,逐步抑制這種畸形的狀況,規范了郵市的正常運轉。”有趣的是,各地媒體在刊發這篇報道時紛紛加上副題表達各自的認識,例如浙江《衢州日報》的題目是《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文化活動還是商業投機?》,上海新民晚報甚至為《“甲申猴”上躥下跳集郵者心驚肉跳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配發了一幅漫畫(見圖,孫紹波畫)。
至此,“郵票投資”在中國終于有了定論,接下來就該是撥亂反正,徹底清除“郵票投資”的論調,還郵票、集郵的本來面目了!
鏈接:
被套牢的中國式集郵
活潑可愛的“甲申猴”票在我國2004年的郵票市場上的售價已起落很多回了。以面值19.2元的大版票來說,春節前后曾被炒到138元,接著降到41元,又攀到84元……直到目前在50多元的價位上不穩定地徘徊著。當今世界恐怕沒有哪國的郵市更像中國這樣變成了一個能夠被套牢的特殊“股市”:80% 以上的集郵者首先是一個投資者而非鑒賞家,有的甚至剛剛在郵政窗口買了郵票,就跑去郵市要賣了賺錢。
郵資憑證,還是投資工具?
在萬家馬甸郵票市場坐攤的資深郵商徐先生同時也是個資深“北漂”,他每個月要為自己的攤位交1000元的租金,看起來靠零售郵票那點蠅頭小利似乎維持不了他在北京的生活。然而他和許多郵商一樣,在均價每平米七千多元的“陽光綠景”住著一套近200平米的商品房。記者了解到,徐先生每月都會和某省級郵票公司做一筆雙方都滿意的默契交易。“我不能保證每種郵票都賺錢,但假如我的猴票賺了10倍甚至20倍的利,那么賠錢的票我會很快脫手,相抵之下我還能賺很多。”徐先生認為,郵票市場千變萬化,各級郵局和集郵公司對市場的反應肯定沒有郵商快,因此他們也樂意把各種郵票不計盈利還是賠錢“撮堆”賣給郵商。“在雙方信任的情況下,有時候一次能訂下一萬套,押金也不用交很多,一年的生意一天全做好了。郵局完成了銷售任務賺了錢當然高興,也會考慮給我們留份,讓我們有賺錢的余地。”
當徐先生們把“賠錢票”“很快脫手”的時候,市場上便出現了打折票。曾經有一位王老先生向記者投訴,說他所在的省甚至出現過一折郵票,他認為大家買了這種郵票寄信,會造成國家資產大量流失。從1963年便開始集郵的梅先生介紹說,在郵市上消耗渠道少的郵票,比如金額較大主要用于往國外寄信的票,一般折比較大,而20分、80分這樣面值的,相對而言折扣少。現在有很多機構如公關公司,其業務員會專門來郵市買打折票往國外寄信,本來要花100元郵費的信函往往花20元就能搞定,而且多交幾塊錢,就能從郵市開出100元的正式發票。“打折票為很多企業省了不少錢,有的業務員把發票交給公司,直接把省下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了。”梅先生說。
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管理司司長劉建輝認為,郵票本身只是郵資憑證,它的第一功能是郵寄,只有過了發行期才進入特殊投資商品行列。國外郵市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普通的集郵者和收藏者,集郵者一般都是長期的客戶,以收藏、鑒賞、研究為主,不是為了賺錢的。中國郵市的服務對象有一部分是集郵者,但現在主要是炒作者,這種人期望短期得到回報。“在中國集郵市場,你不能以市場價格作為評判郵票好壞的標準,許多制作精良的郵票不一定被看好,郵市主要是以炒作為主,被投資者所操縱。這是很不正常的。”劉建輝說,“真正的集郵者將集郵做為一種愛好和樂趣,而不是以投資和保值增值為目的的。由于近20年來新聞宣傳的誤導,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炒作郵票可以攢錢’,把集郵活動變味成投資。”
是4次炒作狂潮,還是4次集郵熱潮?
記者在北京城里的很多報刊亭發現,曾經風靡一時的《集郵》雜志幾乎完全消失了,大部分攤主表示,賣不動,所以不進了。與國外郵市不同,我國的郵市歷史其實很短,可以說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才真正誕生。短短30多年里,當真正的集郵者看到自己珍藏的郵品被滿大街濫賣,他們傷心地離開了;當中小投資者發現自己辛辛苦苦買到的郵票轉眼被打折狂甩,他們失望地放棄了對集郵的那點點興趣。
解放初期在京津滬浙等地有一些個體郵商,他們隨著公私合營陸續消失,集郵業務開始主要由郵政部門經營。“文革”剛結束的時候,由于群眾性的文化生活很匱乏,郵票成為不少收藏者和青少年的業余愛好之一,集郵者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文革”前和“文革”后的郵票,一些地方出現了街頭郵票交換活動,北京的月壇郵市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在郵市開放的初期,去郵市和購買郵票的大部分是收藏者。由于當時投資渠道少,一部分想富裕起來的群眾也進入了郵市,將經營郵票作為投資渠道,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相繼都出現了較大的郵票市場。投資者進入市場后,郵市的功能便隨之由集郵者相互調劑余缺的場所向獲得最大盈利的投機市場轉變。
梅先生對記者說,1989以前玩郵票真是暴利啊,郵品供不應求。有一年的元月五日,天冷極了,大家通宵在郵局排隊買新票,好多人攏著火等待。“有門路的人當然不用受這份罪,你排一次隊只能買幾張,他五分鐘就能買到,不受數量限制,還是平價。”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國家開始加大郵票的發行量,那時候三五千萬枚的發行量是很常見的,有的郵票被發行了上億枚。與此同時,集郵者的隊伍也在迅速擴容。人們開始在媒體上用預言股市的語氣評論郵市。劉建輝介紹說,由于郵商的不規范經營和新聞媒體的誤導,郵商的炒作行為越演越烈,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國先后于1985年、1989年、1991年和1997年出現過4次郵市炒作狂潮。炒作者與新聞媒體串連,相對集中資金炒作某個和某些郵票品種,價格炒高以后再拋出。于是,炒作時大量資金涌入郵市,大戶賺錢后再將大量資金抽出,市場上郵票的價格在瞬間出現暴漲暴跌。一方面,抱著投機、投資欲望的人大量進入郵市參與炒作,另一方面,郵票的價格嚴重扭曲,一種新郵票一旦被炒作,價格馬上幾倍、幾十倍地漲上去,一旦被拋售,價格又馬上急劇下跌,只有少數投機者賺了錢,大部分中小戶資金被套牢。在這樣的混亂中,那些真正的集郵者遠離了郵市。
記者了解到,郵市炒作現象50年代在日本也曾發生過,歐洲戰后也曾經出現過,都是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規范中出現的崎形行為。這些國家的郵政部門都通過嚴格市場監管,逐步抑制這種崎形的狀況,規范了郵市的正常運轉。
國家郵政局八項措施:阻擊郵票打折,恢復收藏者信心
為解決我國1992年至2001年發行的紀特郵票發行量過大、在市場上供大于求、售價低于面值的問題,國家郵政局于今年6月25日開始,用兩個月的時間銷毀了這十年間發行的30億枚面值總額30多億元的紀特郵票。劉建輝說,這已經是國家郵政局第三次集中銷毀郵票了。在銷毀當日,相關郵票價格便呼啦啦飛上去了。
劉建輝介紹說,除了銷毀郵票,國家郵政局還采取了八項措施,加強對郵市的管理,有效控制了郵票打折現象。首先,從2002年開始發行的每一枚郵票都掃上熒光暗碼,這個暗碼和版張上的編碼是一致的,每一版上有一明碼,郵票上有一暗碼,用以層層記錄流向。如1號至100號發到江蘇郵政司了,其中的1至10號發到無錫郵局了,1號到3號發到無錫某支局了。如果在市場上發現了低于面值的郵票,根據暗碼馬上就可以查到是從哪里流出來的。根據流出的郵局,就可以查到單位,是哪個營業員賣出的最后都能查出,這對于遏制低面值郵票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從2003年的第一套郵票開始,郵政系統銷售郵票按面值的81%進行結算。1元錢的郵票必須交來8毛錢,交款后發票。看似有20%利潤空間,其實只要郵票賣出去,就要交3.3%的營業稅,剩下16.7%只能應付人員工資等經營成本。這也遏制了低面值銷售的空間,因為過去結算額較低,如1999年是按照5%結算的,也就是說基層郵局只用5元錢就能從上一級郵局買到100元面值的郵票。第三,規范管理,出臺郵資票品管理規程。過去郵資票品的相關規定,都散落在通知、文件中,沒有完整的操作規程。規程把歷年來由原郵電部以及國家郵政局出臺的文件全部匯總起來,從郵票發行開始管,一直到出售,涉及到了選題、圖稿設計、評審、上報、印制生產、庫房管理、銷售管理、單式(出庫、人庫和庫存的記錄表格)的統一等。如此凡是從事郵資票品的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以前不一致、不規范的地方至此統一起來。第四,推廣郵資票品的綜合網系統,為規范出入管理提供經營平臺。從1999年開始,進入項目軟件開發和應用階段,到2003年年底省級郵資票品管理部門已經開始應用。今年主要在地市級推廣,目前3/4的地市局已經完成了推廣工作。第五,從2002年2月1日開始,通信郵票全部納入則務管理,視同現金管理,納入賬務核算。營業員在窗口一律實施預付票底制:由郵局出一定數額的現金供其去上一級財務部門買票,郵票賣掉之后再去買票。很多打折票是從縣級郵局賣出去的,過去財務、業務是兩本賬,賬、實不能對接。現在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大大減少了從窗口低面值售票的機會。第六,加大打擊制假販假力度。國家郵政局在全國進行監控,只要在郵票市場發現假票,便追根溯源,每年都能端掉幾個制假販假的窩點。第七,逐步減少郵票發行數量。2004年級特郵票發行量已由1998年的3100萬套減少到1000萬套左右。同時在紀特郵票和郵資封片發行前,國家郵政局會向社會公布其發行量,這增加了郵票發行的透明度。第八,封存舊普通郵票,發行新普票“保護人類共有家園”和“中國鳥”等。與預付票底制結合,從新發行的普票開始,全部郵票銷售納入財務,舊普票一律封存銷毀,不再出售。借大規模封庫銷毀之機,郵政系統把全國的家底初始化,使國家郵政局、各省郵政局能夠嚴密監控郵資票品進貨、發貨、庫存量,通過動態監控控制個別基層郵政部門的違規行為。
解套尚需時日
據劉建輝介紹,從1998年以后郵政系統已經因為郵資票品處理了100多人,從撤職到開除公職的都有。記者日前在萬家馬甸郵市了解到,以前那種特低折扣的票現在很少見了,大部分打折票差不多是七八折上下。老集郵愛好者梅先生也感覺到,目前郵市整體處于上升的良性發展階段。靠郵市吃飯的徐先生現在很看好2005年的生肖票,“今年的兩會期間有有關因為郵票打折質詢郵政部門的提案,那明年三月兩會期間郵政還不得給個說法?”他預計春節的郵市會非常火爆。看來,郵市從股市的軌道上回歸文化軌道,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役所能畢其功。
劉建輝建議,目前國家對郵商經營郵票的稅收管理存在很大漏洞,應嚴格稅收管理工作,通過稅收杠桿加強對郵商的經營管理。他表示:“郵市應成為集郵者拾遺補缺的場所,郵商應該只能銷售超過發行期的郵票,對于炒作行為國家要堅決制止。對郵市應實行綜合治理,由工商、公安和郵政部門聯合組成執法隊伍,堅決取締違法行為和不規范的經營行為,使郵市走向正規化和法制化。”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2-27 6:35:20編輯過][/color][/alig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