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于編年票之中 張萬國
隨著12月5日“中國古代書法——隸書”郵票的發行,標志著2004年的新郵已全部發行完畢,令集郵者欣慰的是從多方面傳來的信息表明,今年的新郵整體上基本能保值,甚至有可能升值,這是13年的編年票中少有的情形,對于普通集郵者而言,它又何嘗不是一則難得的好消息呢,也讓郁悶多年的集郵者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自1992年新郵志號改成以年份為志號以來,編年票已發行了13年,在這13年間,編年票帶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傷痛,集郵者的悲喜可謂系于編年票之中。1997年的郵市大行情,至今令人熱血澎湃,一枚50元面值的“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加一個折子,就能賣到100元、120元,還洛陽紙貴,一紙難求,郵市上更是高出原價的三四倍,吞噬了大量的資金。大行情也預示著大低潮的到來,節節攀升的新郵面值,近似天文數字的發行量,集郵者終于不能承受編年票之重,新郵大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勢。一些集郵者紛紛選擇放棄和逃離,作為基層單位集郵協會的負責人,從我手中流失的會員就有40余人,流失的新郵預訂份額共90余份。
為了激活郵市,2000年國家郵政部門又開始發行量少品種,“春節”小版張、“奧運”雙連張、“神舟”小版張……接踵而來,這些普通集郵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郵品,仿佛是專為郵市炒作發行的。而多年不見來者的小本票“小鯉魚跳龍門”卻要在新郵預訂戶中抽簽供應,這一舉措更是引起廣大集郵者怨聲載道……看著一年年“面值”不符實的新郵,我們的心在流血。雖說市場經濟,新郵漲跌實屬正常無可厚非,真正的集郵者以欣賞為主,少問保值增值,但10多年的新郵年年打折就不太正常。試想作為收藏者,誰愿收藏那些打折的藏品。反之,新郵一路打折下來,又有什么收藏的價值而言?作為鐵桿郵迷,我們一次次受到傷害。我們從不奢望新郵暴漲,也幾乎不上郵市去逛,其實,現在的郵市是政策市,更是新郵的炒作市,沒有普通集郵者參與的郵市是寂寞的,也是難以持久的,集郵者的不參與和缺席也就等于拒絕新郵的炒作,因為新郵漲跌循序漸進才是正道。
為了重聚集郵人氣,近兩年有關部門加大了綜合治理力度,全國銷毀了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94%的庫存、改革內部結算標準、連續幾年降低新郵面值、為全額預訂新郵者贈送生肖郵票小版張等一系列舉措,以期贏得郵人。尤其是2004年新郵,風景這邊獨好,不僅題材是編年票中最好的一年,而且亦產生了許多精品佳作。今年新開了許多郵票系列,出現了不少龍頭郵票,如生肖郵票第三輪“甲申猴”、“成語典故(1)”、“中國名亭(I)”和“八仙過海”小型張。而“鄧小平100”、“雞血石印”、“清明上河圖”、“中國古代書法——隸書”等更是為2004年新郵錦上添花,也為新郵保值立下了頭功。由此可見,有關部門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新郵正朝著循序漸進的方向發展。新的一年即將來臨,2005年新郵的走勢又將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集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