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郵票打折,話公開聽證(一池星月) |
發布日期:2004-12-14 21:4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論郵票打折,話公開聽證(一池星月)[日期:2004-12-14][字體:大 中 小] 自一九九七年集郵浪潮到達頂峰后,郵總便自以為集郵者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在沒有其他相關措施的保護下,盲目把集郵這塊蛋糕做大,以至于新郵連年貶值,使郵總在集郵上的收益也連年縮水。
為改變這種情況,郵政近年來采取了許多政策,如加蓋、銷毀、發行小版、按面值80%上繳貨款等等。然而,郵市依然我行我素,難改頹廢狀況,新郵依舊“打折沒商量”,讓郵總暗自嗟嘆:“怎么還是這樣呢?”
郵票的打折,不僅減少了郵政的收益,更對廣大集郵者的利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所以我們也看到論壇中的一些朋友,動輒對郵總大發牢騷,繼而對郵總破口大罵,想想也是,看著自己的血汗換來的人民幣悄無聲息地一年年減少,誰的心能不疼呢?
其實,郵總這幾年也逐漸明白了與集郵者“唇亡齒寒”的關系,所以出臺了如銷毀等諸多所謂利好的措施。然而,市場卻偏偏不領你的情,何故?原因就在于郵政依然是以一種“官老爺”的心態,“盲人騎瞎馬”,以至于落到了今天“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地步。
那么怎樣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呢?筆者認為,郵總應盡快放下官老爺的架子,全面實行聽證與公開制度:即在新郵選題、設計、預訂、發行、銷售、銷毀等過程中,讓廣大集郵者參與到各個環節,發揮參謀和決策的作用。
眾所周知,近幾年,特別是出現地方題材以來,郵票在選題方面顯得不很嚴肅,有的地方官員為了使自己的題材早日登上國家名片,多次進京與主管郵票發行部門,打通關系,即所謂的“走后門”。這種現象從正的方面看是為了地方政府及群眾的利益,但從反的方面講,卻嚴重擾亂了國家郵票選題工作的正常進行,并且還有可能使得有些大權在握的人借此機會滋生腐敗,此乃其一。其二,即便是國家選題,有關部門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長遠規劃,只是到了該制定選題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使得掛一漏萬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嚴重影響郵票的嚴肅性。如果實行公開、聽證制度,讓廣大集郵者參與進來,按照郵票發行辦法的規定,自己選擇題材,郵票發行部門在題材選擇完畢后,再組織部分集郵者、專家進行聽證,最終確定發行計劃,那么上述弊端便可迎刃而解。
在郵票設計方面,前幾年,郵票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所以,郵票的設計質量滑坡嚴重,以至于出現了“六指警察”等讓人哭笑不得的現象,好在近年稍有進步,公布了一些郵票圖稿。然而,這些圖稿也只是一些確定的圖稿,大家也知道,往往有一些落選的圖稿,卻是廣大集郵者喜歡和認可的,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拋開其他可能的因素不說,但說專家評審,我們不否定專家的水平,然而專家的眼光卻不能代表廣大集郵者的眼光,你喜歡齊白石的蝦,我偏喜歡黃胄的驢,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如果早一些時間公開此選題全部入選圖稿,讓集郵者投票選出心中的最佳,這種現象又怎會發生呢?
在郵票預訂、銷售、銷毀等方面,更應該進行公開與聽證,按預訂量確定發行量,如果其中沒有貓膩,還有什么不可以公開的呢?預訂一個月,訂了多少套?銷毀了30億,銷毀的是什么?贈送黃猴版,到底印多少?贈送“非典”票,究竟有幾何?復雜嗎?不!簡單的很,那么為什么不公開呢?說白了,還是官老爺的架子放不下嘛!這種心態是害人害己的,是要不得的,郵總的官架子放不下,郵市永無出頭之日,新郵總有打折之時!
現在的情形是,面對新郵連年貶值的爛攤子,郵總只相信自己的力量,閉門造車,只寄希望于自己,來擺脫眼前的困境,而忽視了廣大集郵者的能量,以至于落得今天的下場。
總之,郵總要想使目前郵市走出低谷,使流失的集郵者重新返回,必須實行公開、聽證制度,與廣大集郵者一道,再次創業,再造郵市輝煌明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