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越深 痛之越切 許明罡 |
發布日期:2004-12-7 11: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愛之越深 痛之越切 許明罡
《國旗國徽》不干膠小版張的發行,是新中國郵票史上的第一次,同時50萬的發行量也多少讓投資者產生了一些美好的聯想,而國際郵票與錢幣博覽會特供郵品的身份又多少為其營造了一種神秘和緊俏的氛圍。在這種種賣點之下,《國旗國徽》小版張竟然在沒有多長的時間里一路下滑,從熱點幾乎變為了被市場“遺忘的角落”,讓喜愛它的投資者不禁感到:愛之越深,痛之越切。
痛楚之一是近乎于瘋狂的高溢價發售?偯嬷挡坏20元的《國旗國徽》小版張,加了一個封套,就要賣上50元,在郵票與錢幣博覽會期間購買的人還必須加上20元的門票錢,如此高溢價發售的情況,比之當初的金箔小型張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其開盤的高價看似“壯觀”,實則是無奈之舉,隨著貨源的放出,這種包沫成分濃重的高溢價自然要崩潰。
痛楚之二是特供郵品的“失色”。無論曾經經受的非議有多大,特供郵品仍然有過輝煌的歷史,收藏意義也好,投資價值也罷,都曾經有過不俗的表現,擁有特供郵品曾是一種驕傲,投資特供郵品也曾是收獲的代名詞,只是隨著發行品種的逐漸增多,特供郵品頭上那道光環逐漸褪色,市場表現也越來越令人失望,其中的原由相信大家都已看得清清楚楚,除了高幅溢價外,銷售上的高度壟斷,致使貨源的高度集中,最終導致“特供”郵品無法接近廣大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直接影響了消化與投資的力度。原本郵政希望特供郵品能夠刺激郵市復蘇,投資者也希望特供郵品能為郵市帶來新的激情,可事買上這樣的期望還是落了空,殊為可惜。
痛楚之三是郵市環境向好的理想又一次受到打擊。在不干膠小版張身上至少反映出了目前郵市整體環境中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如發行方的急功近利,在目前市場面臨窘境的情況下、依然不顧市場死活,通過發行高溢價郵品來滿足自身利益;市場運作中的浮躁情緒、短視行為,新郵一發行,就希望通過一炒之力買現最大的收益,其后便棄之如敝帚,全然不想市場所受到的沖擊,凡此種種,無不說明我們所期待的良好的郵市運行環境依然離我們很遠,如果沒有了良好運行環境的保證,郵市的復蘇談何容易?
可以想象,由于發售價高得有些離譜,因此不干膠小版張雖然在發行量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性價比并不可能支持它的高價格,在經過一番短暫的多空爭奪后,看空的力量逐漸占了上風,不干膠小版張也就不可避免地一步步向下尋求支撐,只是在經過了近20多元的跌幅后,市場似乎依然沒有買帳的跡象,畢竟與發行量比較近似的新郵小版張比起來,不干膠小版張的價格依然是偏高的。同時過高的價格所形成的高度風險也使得投資者大多望而卻步,短時期內要想重拾開勢恐怕并非易事。但是,相比其表現的羸弱而言,對市場更大的打擊還在于大家熱切期望之后的深深失望,如果連發行量僅50萬的不干膠小版張都因種種非理性的因素導致表現一蹶不振,那么投資者還能冀望哪些品種能有所表現呢?又怎能放心于郵市運行的大環境而義無返顧地全身心投入呢?這種心理上的消極影響恐怕更甚于價格上的影響。
信息早報 |
|
|
|
|